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category
tags
password
icon
你听说过数字花园吗?
如果从来没听说过,也许以为这是某个元宇宙里的新概念。但其实,它源自互联网早期,现在是“知识管理”领域最新潮的理念。
什么是数字花园?心理学家李睿秋是这样解释的:
建立一个笔记库(数字花园),把每一个想法、念头、信息,看作一颗种子,去悉心照料它们,嫁接它们,让它们长出新的枝条、结出果实,与别人分享。
它的构建路径是这样的:
阅读高质量的内容,悉心筛选好的“种子”,避免自己的思维被垃圾信息污染。广泛播撒它们,不要错过每一个想法,让每一个想法都有一片可供成长的空间。悉心照顾种子,多为它们施肥、浇水,提供养料,不断丰富和完善每一个想法,让它更加充实。试着嫁接它们,在想法之间不断联想,把不同的念头和想法结合起来,看它们能否碰撞出新的火花。一旦开花结果,让它们成为花园里新的风景,来丰富你的大脑,不断更新你的思维模式。
当你孕育出一些有趣的成果,不妨把它分享给别人,向别人传达你的启发,让集体智慧得以增长。
回归学习成才的本源: 幼儿园孩子的成长学习过程
法语中,有句话叫作“cultiver son jardin intérieur”,意为:请照顾好你的内在花园——也就是要照顾好你的心灵。这个花园隐喻可谓是恰如其分:照顾你的心灵包括培养好奇心(种子)、增长知识(大树)以及创造新想法(果实)。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单调乏味的过程,毕竟需要你持之以恒地付出耐心。但是其实每天你对“心灵花园”所做的工作都是不同的,诸如:探索新的学习方式、经历灵光乍现的某个时刻、串起了两位作者之间的联系、与某领域的专家交谈甚欢等。
“栽种你自己的花园,并以此装点你的灵魂,而不是单纯等待他人为你带来花朵。”
——Jorge Luis Borges
数字花园简史
先说说这个词本身。数字花园的概念不是2020年的发明。它已经存在了二十多年。
然而,在这段时间里它经历了几次语义上的转变,多年来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的理解。正如所有词语会经历的那样。
追溯新词是如何诞生和演变的,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我们需要这个词。这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游戏。
超文本的早期花园
马克·伯恩斯坦(Mark Bernstein)1998年发表的文章《超文本花园》(Hypertext Gardens)似乎是有记录以来第一次提到这个词(digital garden 数字花园)。
图片来自于 https://www.eastgate.com/garden/Enter.html
虽然这篇文章是对自由探索互联网的美好颂歌,但它并不是关于构建个人互联网空间的,而更像是关于用户体验和内容组织的宣言。
从一个更大的背景来看,马克的文章是整个上世纪九十年代围绕超文本及其隐喻框架进行的一次大型对话的一部分。
早期的网络使用者认为,网络是一个由 WikiGardeners 和 WikiGnomes 打造的迷宫式的社区景观。这些创建者希望能够创造“自己选择路径”的体验,同时也能够提供足够的路标,让人们不会在这种全新且奇怪的媒介中迷失方向。
围绕这个问题的早期网络争论被称为 "导航问题"——即如何给网络用户提供足够的指导来让他们自由地探索网络,而不强迫他们进入预先定义的浏览体验。这是一场为了在混乱和结构中找到平衡的永恒斗争。
"无计划的超文本扩张像是一片荒野:复杂而有趣,但不那么吸引人。有趣的东西在灌木丛中等待着我们,但我们可能不愿意在灌木丛中耕耘,遭受荆棘和蚊子的袭击。"
虽然马克的文章关注的问题与我们今天在网络上面临的问题不同,但它的核心理念与我们对数字花园的最新理解是一致的。它抓住了对探索性体验的渴望,对数字奇特性的欢迎,以及对自上而下结构的抵抗。
在马克的文章发表之后,“数字花园”这个词沉寂了近十年。
推特上的数字推手
2007年4月,当推特第一次开始在互联网电波中响起时,罗里·萨瑟兰(Rory Sutherland,奥美集团副总裁)使用了(数字花园)这个词,并将其定义为 "费尽心思地进行同步和碎片整理--就像年轻人的修剪一样。"
接下来推特上的十几条提到的内容都是沿用了这个观点--人们都在用这个词来描述数字维护——清理一个人的数字空间。
重点是分拣、除草、修剪和整理,而不是种植和培养。人们提到他们园艺工作的重点是清理私人文件夹、代码库和相册。
这些人更像是在进行数字整理,而不是构建数字花园。
由于没有提及上世纪九十年代早期数字花园概念,这个词的使用感觉像是一个简短的切入。鉴于推特早期的规模很小,这些人很可能属于相同的社交群,并且互相模仿。这并不一定是我们正在追踪的主流叙事的一部分,但至少表明数字花园这个词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
也就是说,某种程度的摸索、整理和修剪肯定是数字花园实践的一部分。不过最好是适可而止。
花园、溪流和考菲尔德的隐喻
在2015年数字学习研究网络上,迈克·考菲尔德(Mike Caufield)发表了关于《花园与溪流:技术田园》的主题演讲。它后来成为一篇重要的文章,为我们现在对这个词语的理解奠定了基础。如果说有谁应该被认为是最早提出了数字花园的话,那就是考菲尔德。他是第一个用诗意的、连贯的文字来阐述整个想法的人。
考菲尔德明确指出,数字花园与特定工具无关——它不是 Wordpress 插件、Gastby 主题或Jekyll 模板。它是一种围绕信息的在线行为的不同思考方式——即一种在可探索的空间中长期积累个人知识的方式。
考菲尔德的主要论点是,我们已经被压缩成事件时间线的信息流冲昏了头脑。电子邮件收件箱、群组聊天和InstaTwitBook的对话式信息流设计是短暂的--它们只关心那些在短时间内一闪而过的,自我肯定的念头。
这本质上并不是坏事。溪流(比喻,与花园相对)有它们的时间和地点。一旦你与合适的人群相互关注并学会玩这个游戏,推特(Twitter)便会让探索性的思想和愉快的遭遇加倍产生,。
但是,溪流只能浮现过去24小时内的思想。它们并不是为了积累知识,连接不同的信息,或者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成熟。
花园是我们的平衡器。花园以紧密连接的景观呈现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成长。一切都以允许你探索的方式安排和连接。想一想维基百科的工作方式,当你从布尔什维主义跳到天体力学再到邓巴数的时候。这就是最好的超链接。你可以主动跟随好奇心来探索,而不是默认算法过滤的短暂信息流。花园帮助我们从有时间限制的信息流中走出来,进入有情境(上下文)的知识空间。
"花园 "是有拓扑结构的网络。网络就是空间。它是一个整合的网络、一个迭代的网络,一个将事物排列和重新排列的网络。"
继续考菲尔德的工作
好的想法需要时间来发芽,考菲尔德对个人花园的设想并没有一开始就达到(传播开来的)临界值。它潜伏着,等待合适的时间和合适的人去发现它。
在2018年末,我所混迹的推特的角落开始经常地使用这个词——人们开始传阅考菲尔德的原创文章,尝试各种方法将他们的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博客变成探索性的、相互联系的花园。
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关于个人知识系统、笔记实践和重塑博客工具的观点和社区。
蒂亚戈·福泰(Tiago Forte)的 "建立第二个大脑 "的课程正在推广和策划个人知识的理念。Roam Research 开创了在笔记应用中链接内容的方式。IndieWeb 社区一直在 Instatwitbook 的围墙花园之外倡导独立的网络空间。
在网络开发社区中,像肖恩·王 (Shawn Wang)这样的人正在倡导公开学习。诸如 Netlify、Gatsby.js 和 Next.js 等网络开发工具使得在网络上建立个人空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容易。在线展示和分享个人知识的新场景已经成熟。
汤姆·克里奇洛(Tom Critchlow)在2018年发表的文章 《数字流,篝火和花园》(Of Digital Streams, Campfires and Gardens)是其中一个开端。紧随其后的是,乔尔·胡克斯(Joel Hooks)的《我的博客是一个数字花园,而不是博客》在2019年初发表。在2019年期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复这个概念。2020年年初,肖恩·王编制了《数字花园服务条款》(Digital Gardening Terms of Service)。
到了2020年底,这整个概念已经引起了足够的关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还为此撰写了一篇短文。
数字花园的六大特点
在最近所有的数字花园热潮中,我们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如何定义这个词的困惑。对于什么样的花园才算是花园,核心精神应该关注什么,以及它是否值得贴上一个新的标签,都存在争议。
究竟是什么让一个网站成为一个数字花园,而不仅仅是另一个个人博客?
在阅读了所有有关数字花园的现有的观点,观察了各种各样的花园,并收集了一些最好的例子之后,我发现了它们都具有的一些关键特征。
这相当于一种数字花园的模式语言。一些人们都在使用的指导原则、设计模式和结构。
1. 拓扑结构比时间线更重要
传统博客使用时间轴作为其主要组织结构。帖子按发表日期进行倒序排列。
数字花园不使用时间轴作为他们的主要组织规则。它们是按上下文关系来组织的。每则笔记中的概念和主题决定了它与其他笔记的联系。笔记会被链接到其他讨论类似主题和话题的笔记。实现这一目的的最佳方法之一是通过双向链接——使读者可以同时看到目标页和来源页的链接。
理想的情况是,一个花园将提供若干入口和浏览其内容的方式。密集的链接是必不可少的,但园丁们通常会增加其他探索知识库的方式。
他们可能会有主题堆、嵌套文件夹、标签和过滤功能、高级搜索栏、可视化节点图或列出值得注意的内容的索引。
2. 持续增长
花园总是在成长。它们是不断发展的工作。
打理数字花园应该是阻力很小的——打理它不应该比发一条推特更费力。就像一个真正的花园一样,浇水和修剪它是日常仪式的一部分。
3. 公开学习与不完美
博客文章呈现的是一种既定的观点,是一组连在一起的想法,它们还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
我们对博客的现有理解是表演性的。千禧年的优质平庸(premium mediocre)文化将过去十年的博客定义为,一种推广个人品牌和营销搜索引擎优化内容的方式。
本世纪初,个人博客变成了具有出版策略和媒体宣传的,精心打造的品牌。
非正式的个人思想流被社交媒体边缘化,或者隐藏在舒适的网络中。
数字花园是个人博客的家庭舒适版。它没有博客那么有表演性,但比我们的推特信息源更有目的性和思想性。它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立起个人知识,而不是进行戏谑和夸张的对话。
4. 游戏性、个人性和实验性
花园本质上是非同质的。没有两个花园是相同的。即使你和你的邻居种同样的植物,你也会以不同的方式种植它们。
花园的意义在于它是个人的游戏空间。你围绕着你独特的想法和媒介来组织花园。
Medium、Wordpress 和 Squarespace 创造了标准化、单调的个人网站。数字花园邀请人们使用网络的原生语言HTML、CSS 和 JavaScript 来尝试更古怪、更狂野的设计。
个人花园是情境化的。过去十年 Web 2.0 社交媒体驱动平台的一个压倒性的教训是,将数百万人一起聚集在不受约束的社交空间里,没有任何既定的社会规范,脱离了他们特定的文化身份和背景,是一场狗屎秀。
Twitter 上240个字符的简历,或者 Facebook 上的填表式简介,都限制了我们如何展示自己的范围。平台会选择它认为重要的类别——关系状况、性别、家乡。
数字花园让我们能够以并非千篇一律的方式来展示自己。
5. 互搭与内容多样性
各种各样的媒介都在花园里生长——视频、播客、短笺、长文、学术论文、速写。
6. 独立的所有权
数字花园的很大一部分是为自己争取一小块网络,一个你完全拥有和控制的地方。
一个不存在于Facebook、Twitter或Medium的服务器上的网络。如果其中任何一家倒闭,你的写作和创作也会随之沉没(人类历史上发生过更疯狂的事情)。Twitter 没有简单的导出按钮。
花园是为长期变化做打算的。
没有人可以把你的花园带走。如果你给它一点预想--将笔记存储在平面标记文件中--你可以以一种轻松转移的方式构建它,因为平台和技术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
信息过剩的时代,我们在“溪流和算法”制造的信息茧房里专注于吸收和同化。而语雀却反其道而行,力求打造围绕主题的知识集,并称之为数字花园。
花园与溪流是对立的概念,反溪流与数字花园不仅是语雀产品本身也是语雀在推崇的信息处理态度,或者说是人生态度~
简而言之,它的含义是,建立一个笔记库(数字花园),把每一个想法、念头、信息,看作一颗种子,去悉心照料它们,嫁接它们,让它们长出新的枝条、结出果实,与别人分享。
也就是说:
阅读高质量的内容,悉心筛选好的「种子」,避免自己的思维被垃圾信息(大脑病毒)污染。
广泛播撒它们,不要错过每一个想法,让每一个想法都有一片可供成长的空间。
悉心照顾种子,多为它们施肥、浇水,提供养料,不断丰富和完善每一个想法,让它更加充实。
试着嫁接它们,在想法之间不断联想,把不同的念头和想法结合起来,看它们能否碰撞出新的火花。
一旦开花结果,让它们成为花园里新的风景,来丰富你的大脑,不断更新你的思维模式。
当你孕育出一些有趣的成果,不妨把它分享给别人,向别人传达你的启发,让集体智慧得以增长。(独处创作+分享共创)
也希望每个人,都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数字花园」。
成长性。少楠在“何谓领域,该积累什么领域知识”一文中指出:“每个人的知识领域都会随着个人的成长不断变化”。所以,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数字花园都在在不断变化,不断生长;同时,每一个数字花园也是永远不完美的;今天的数字花园比昨天好一点点,今天的自己比昨天好一点点,就足矣。
独特性。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认知、经历、环境都不一样,导致每个人的数字花园也会不一样,每个人的数字花园都是独一无二的。
公开性。公开的数字花园,有助于自己收到外界的反馈,防止“闭门造车”,让数字花园成为一种连接器、修正器;始终朝着“成为更好的自己”的方向前进。
数字花园、养料、种子、花儿、果实、园丁手记等部分,整个目录设计就是按照花儿培育流程来的。
数字花园:相当于一本书的序言部分。帮助新的小伙伴认知数字花园、连接作者等等。
养料-点:一些可能对我有触动、有启发的知识。主要是一些优质的信息源,包括可以公开的部分,以及我的资料库部分,当然实践过程中的反馈,也是一种信息源。
种子-线:最底层的方法论,可以解释一个现象或者是能解决一个问题的知识。我会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些方法论内化一遍,成为自己的内容。
花儿-面:一些基于底层方法论,产生关联之后,形成的一些可以解决某个方面问题的知识。同样,我会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些方法论内化一遍,成为自己的内容。
果实-体:多个方面之间的方法论之间产生关联之后,形成某个领域的知识小册或者是解决某个领域的问题,是体系化的知识。同样,我会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些方法论内化一遍,成为自己的内容。
园丁手记:记录数字花园在成长过程中我的思考。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