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门头沟,为什么是门头沟?

古有“东望都邑,西走塞上而通大漠”的说法。
什么是门头沟,为什么是门头沟?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category
tags
password
icon
门头沟,什么是门头沟,住在门头沟约3年,并不太了解这个地方,之前虽然爬山去过几个地方,也曾留下照片和脚步痕迹,但是并未有多深入了解。大部分资料来自于维基百科,后面也许会补充上之前的照片和记录。
古有“东望都邑,西走塞上而通大漠”的说法。 全区南北长34公里,东西长62公里,总面积1455平方公里。 区内主要是太行山余脉,其中山地面积占98.5%,平原面积占1.5%。 因高低落差明显,区内植被有垂直分布现象。 境内有永定河,流长100公里。 东灵山海拔2303米,为全区最高峰,同时也是北京市最高峰。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2015年,门头沟区下辖4个街道办事处、3个地区办事处,6个镇:大峪街道、城子街道、东辛房街道、大台街道、潭柘寺镇、永定镇、龙泉镇、军庄镇、雁翅镇、斋堂镇、清水镇、妙峰山镇和王平地区。
门城地区(龙泉镇)及与之辖域重叠的大峪街道、城子街道、东辛房街道为门头沟区的主城区,区政府位于大峪街道,门头沟镇位于东辛房街道圈门社区。
门头沟区地处北京西部山区,历史最早可以追述到一万多年前,新石器时代有“东胡林人”在此活跃。 约1万年前,东胡林人离开了祖先洞居的巢穴,来到门头沟区清水河谷东胡林黄土台地居住、生活、繁衍。 燕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3年)设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今区境分属上谷、渔阳二郡。此后,区境的隶属行政建制屡经变迁,直到1958年5月定名由门城、永定、潭柘寺、军庄四镇成立门头沟人民公社至今。
民国末年,门头沟村成为镇建置(今东辛房街道圈门社区和龙泉镇门头口村);共和国初年,宛平县门头沟镇与城子镇(驻今城子街道和龙泉镇城子村)合并为门城镇(今龙泉镇),并逐渐形成以时大峪村(今大峪街道和龙泉镇大峪村)为核心的门头沟主城区。
景区:东灵山、百花山、潭柘寺、戒台寺、妙峰山、黄草梁、龙门涧、沿河城、十八潭、樱桃沟、爨底下 公路 109国道、 234国道过境。 轨道交通北京地铁的 S1线 起金安桥换乘6号线-或苹果园换乘1号线(截止2023/8/3日还未正式开通) 至石厂,其中上岸站因为“上岸”一次广为传播
这座地铁站起名叫“上岸”,其实与考试无任何关系。据原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放出的地名公告,上岸站“位于门头沟区永定镇上岸村,金安路与新城大街交口处,因上岸村得名”。
文史研究者户力平介绍,上岸村明代曾称上安村,村民多为山西移民,因地势较低,永定河水泛滥时常溢到村边,故又称上岸。另传,此地历史上曾是永定河的一个渡口,过往渡河的香客、僧侣离船上岸却不知道该地名,便称呼该地为上岸。
2021年12月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前数日,本站因站名“上岸”一词“被顺利录取”的引申义而吸引不少考生前往“打卡”合影,以祈求“考研上岸”。2022年考研前夕,门头沟区文旅局甚至为此对站前和周围的景观进行了重新设计,且相关景观并非临时性景观,与之齐名的还有 翻身站:同样因站名的美好寓意而成为祈福“打卡地”的轨道交通车站。
 

北京市门头沟区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市门头沟区文物保护单位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的有关规定,北京市门头沟区文化委员会提出,经门头沟区人民政府同意并公布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市门头沟区文物保护单位自1981年公布第1批名单以来,已公布5批。 • 第一批:1981年12月12日公布,共?项 • 1984年升格1项:沿河城及敌台(升格为第三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 第二批:1985年12月3日公布,共?项 • 1990年升格1项:三官阁过街楼(升格为第四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 1993年-1995年撤销2项:龙泉务辽金瓷窑遗址、“东胡林人”遗址(列为北京市地下文物埋藏区) • 1995年升格3项:宛平县抗日烈士纪念碑、挺进军司令部马栏村驻地、灵严寺(升格为第五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 第三批:1996年7月25日公布,共?项 • 第四批:1998年11月23日公布,共?项 • 2001年升格3项:天利煤厂(73、75、77)、双林寺、川底下村(升格为第六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 2003年升格2项:灵岳寺、白瀑寺(升格为第七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 第五批:2005年9月7日公布,共13项。同时因行政区划调整,撤销1项此前公布的项目(太古化阳洞石塔)。 • 2010年撤销6项:6项自然风景保护区(见下表) • 2011年升格1项:琉璃厂商宅院(升格为第八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华北林业实验中心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华北林业实验中心,简称“华林中心”,前身为北京市门头沟区九龙山林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门头沟区的一座国家级林业科研实验基地,隶属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直属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历史沿革 1962年,北京市门头沟区九龙山林场成立,为门头沟区属国有林场。1963年,九龙山林场经国家经济委员会批准被移交给中国林科院林研所管理,更名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九龙山试验林场”。1969年,九龙山林场被交回北京市农林局管理。1979年,中国林科院恢复建制,九龙山林场复归中国林科院林业所管理。1993年,林场扩建并更名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华北林业实验中心”,并于1995年获得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正式批准,2001年被明确为副司局级单位。
地理位置 华林中心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主城区的周边,东隔永定河与西山林场和八大处公园相望,南隔山梁与门头沟区潭柘寺镇、永定地区相邻,西北接王平地区和妙峰山镇,中部为龙泉地区。九龙山区东西长约10km,地理坐标为东至东经116º06',西至东经115º59';南北宽约6km,南至北纬39º54',北至北纬39º57'。九龙山属太行山北端余脉,为石质山地,海拔在100m至990m之间。
气候特征 九龙山区地处温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属于中纬度亚欧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型,夏季炎热,春季干旱多风,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为11.7℃,最冷月1月的平均气温为-4.3℃,最热月7月的平均气温为25.8℃。历年平均降水量为650.4mm,但年际变化大,年最大降水量为959.4mm ,最小降水量只有285.3 mm。降水集中,7月和8月的约占全年降水总量的64%,而12月至1月仅约占1.4%。
森林资源 华林中心林场经营总面积为3.58万亩(1741.9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为2.7万亩,其中国家级生态公益林面积2.3万亩,占国有林地面积的85.2%,森林覆盖率96.4%。在植被区划上,九龙山区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有茂密的森林植被,现有植被可分为3个植被型、12个群系、19个群丛,共有维管束植物720种,隶属于99科333属。主要优势乔木树种包括油松、侧柏、落叶松、刺槐、栓皮栎、蒙古栎、山杨等。按林龄划分,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面积分别占有林地面积的21.1%、26.1%、19.7%、31.3%、1.8%。 平台建设 华林中心已建成有森林培育实验室、森林生态实验室等8个功能实验室,配备有原子吸收、气质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等500余台科研仪器。华林中心在示范林内建设20余套全自动气象观测设备、2个固定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站和1个流动站,并建有20个径流场、1个径流堰、1个森林水文观测站,以及1个森林防火综合监控、巡护、指挥平台。建有6个自动控制、半自动控制温室,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建有2个育苗基地,总面积150余亩。此外,中心还建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北京城市(门头沟)生态系统定位监测研究站、北京门头沟中山灌草生态系统定位监测研究站及暖温带林业九龙山国家长期科研基地
 

北京市京西林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市属国有林场,原为由京煤集团管理的京煤林场,2017年5月移交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并更名为“京西林场”。
历史 1965年,京西矿务局(1968年后改成北京矿务局)组织千余名职工从采矿一线退下来到在大兴、房山、门头沟等区县由该局管理的地方植树造林。1974年,矿务局林场正式成立,从门头沟区大台公社、斋堂公社,房山区长沟峪公社等地划出11539公顷山场用于营造矿柱林。林场成立后,平均每年造林400多公顷[1]:206。2001年,北京矿务局和北京市煤炭总公司合并重组为京煤集团,为北京市属国企,林场改由京煤集团管理,称“京煤林场”,一直为封闭管理。
2016年,《北京市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正式施行,按照该方案,北京市全部34个国有林场全部改为生态公益型林场,按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管理。京煤林场为北京市唯一由企业管理的林场,按照改革要求需移交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建立直属林场管理。经过京煤集团和市园林绿化局双方的协商,逐步开展森林资源、房屋设施及有关从业人员等方面的交接,按期完成移交任务。
2017年5月19日,北京市京西林场挂牌成立,成为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直属的面积最大的国有林场[3]。林地总面积达17.46万亩,共有7个分散林区,其中门头沟区5个,面积14.13万亩,房山区2个,面积3.33万亩[2]。2021年6月23日,京西林场园艺驿站揭牌,为门头沟区首家深山区园艺驿站。
位置环境 京西林场位于北京市西部太行山深处,林区山体属太行山系小五台山余脉,海拔在200米至1610米。林区沟深坡陡,属于海河水系上游的永定河流域和大清河流域,河流以季节性河流为主。林场地跨门头沟区和房山区,总面积17.44万亩。林场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15°40'至东经116°38',北纬39°40'至北纬40°10',东西跨度约120公里,南北跨度约100公里[5]。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无霜期150天至180天,年平均气温7℃至10℃,全年平均气温比北京市区低5℃至8℃,尤其夏季7月至9月的平均气温比市区低6℃,年平均降雨量500至600毫米。林区土壤类型主要为褐土、棕壤土,场内森林资源丰富,林地16.74万亩,非林地0.70万亩,森林覆盖率为31.3%
 

妙峰山

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镇涧沟村,是一座汇集了佛教、道教、民间信仰的名山。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妙峰山风景名胜区位于门头沟区,面积20平方公里,距离北京市区55公里。以“古刹”、“怪石”、“奇松”、“异卉”而著称。妙峰山属于太行山余脉,主峰海拔1291米。在妙峰山,游客可观赏晚霞、日出、雾凇、山市等景观。妙峰山还有千亩玫瑰花。 唐朝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向全国颁《大云经》,诏令各州县兴建大云寺。妙峰山位于幽州西部,官府在妙峰山上兴建了一座大云寺。《大云经》称武则天为弥勒佛转生,大云寺遂在农历每年五月初五弥勒佛生日时举行庆诞法会,幽州各地官员、军官、僧众、俗众云集妙峰山。 和妙峰山主峰相邻的仰山有座栖隐寺,始建于唐朝末年,辽朝、金朝、元朝、明朝曾经多次成为皇家香火院。每年四月初八,栖隐寺举办“浴佛节”大会,各地僧俗会众参加。金朝初年,禅宗高僧希辨以“青州和尚”之名闻名天下,在仰山栖隐寺创立了禅院施医施药局制度,聘父子二位医生为僧,在仰山炼神药,后来在民间传为“药王”,由此形成了仰山寺庙会,每年四月初八到二十八日举办药王节,至清朝末年逐渐停办。金朝大定二十年(1180年),金世宗敕令扩建仰山寺,赐名“仰山大栖隐禅寺”。 明朝永乐年间,不少山西移民来到京西山区,将山西的习俗带来。这些移民在农历正月十五上元节敬娘娘、闹社火、演出百戏、走会;农历七月下旬至八月初举办“婆婆神会”祭祀娘娘、迎神走会、秋社赛神。一些大村先后兴建了天仙庙,供奉天仙圣母碧霞元君。妙峰山邻近的村庄也兴建了妙峰山娘娘庙,娘娘庙成了各村祀神的中心。妙峰山娘娘庙会因为妙峰山的娘娘“照近不照远”及“照远不照近”的传说而闻名。明朝,妙峰山娘娘庙会春香(春山)会期是农历正月十五左右,举行朝山进香、迎神走会,在涧沟村唱大戏,亲友相互走访观会,出嫁的女儿也会携带子女回娘家“赶会”;秋香(秋山)会期是农历七月二十五日至八月初一,举行朝山进香、迎神走会,还举行“祭麻谷”、“挂地头” 等祈求年丰的仪式。明朝末年,自京城到妙峰山朝拜娘娘的香客日益增多,且大多数是“借佛游春”。起初,香客们专程参加仰山寺药王会,顺道来妙峰山朝拜,后来逐渐变为来妙峰山娘娘庙进香为主,顺道游仰山寺。外地香客进香一般在四月初一至十八日,传说这个时段的妙峰山娘娘是“照远不照近”,所以当地乡民不参加。此后,妙峰山娘娘庙经过京城香客的修缮,改由道士掌管,成为道教庙宇。 清朝时,康熙帝封妙峰山娘娘庙为“金顶妙峰山”娘娘庙,使其地位居于北京东、西、南、北、中“五顶娘娘庙”以上。自此,妙峰山娘娘庙会成了京城及邻近各省香火极盛之所。春香会期的香客自外地来,秋香会期由当地乡民与外来香会共同组织。老北京有歇后语“妙峰山的娘娘——照远不照近”,即当地乡民多数参加本地的娘娘庙会,例如九龙山娘娘庙会,庄户、板桥、千军台村天仙会(又称“中幡会”),上清水天仙会,百花山娘娘庙会等等,而不参加妙峰山娘娘庙会。清朝康熙年间,妙峰山娘娘庙改为佛教僧人住持。乾隆二十五年(1750年),香客捐款扩建妙峰山娘娘庙,当地乡民原来建的天仙庙改名“灵感宫”,作为整个娘娘庙的正殿,娘娘庙的规制自此由“娘娘行宫”升格为“娘娘离宫”。嘉庆帝又赐名“敕建惠济祠”,并赐御书庙名匾额,使妙峰山娘娘庙的地位达到顶峰。 清朝末年之后,妙峰山香火逐渐低迷。抗日战争时期,妙峰山的庙宇受到严重损毁,庙会随之衰落;与此同时,妙峰山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游击区及根据地。1939年、1945年,八路军挺进剧社先后两次在妙峰山庙会向香客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1946年,在妙峰山娘娘庙举行了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的业绩的大型新闻照片展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庙会停办。1985年庙宇获得初步修复,1987年对外开放。1990年,妙峰山娘娘庙会恢复举办至今。 1997年11月15日,北京京西风光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创立大会暨第一届股东大会召开。[5]该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为北京市门头沟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1998年1月8日,该公司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简称“京西旅游”。[7][8]1998年3月19日,该公司第一届董事会第二次会议召开,经过表决,一致通过了该公司总经理王维良所作的报告,决定设立北京京西风光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灵山景区分公司、百花山景区分公司、妙峰山景区分公司、潭柘戒台景区分公司、永定河景区分公司。其中,妙峰山景区分公司即专门负责妙峰山景区的开发及管理工作。[8]2003年8月28日,北京京西新南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成立,该公司是由门头沟区永定镇人民政府成立。此后该公司于2004年接手了北京京西风光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从而使妙峰山景区转入该公司的控制之下。 妙峰山自重新对外开放之后,一直没有僧人或道士进驻,并非宗教活动场所,只是旅游景区。2013年3月,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黄信阳作为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发出提案,建议将妙峰山恢复为道教活动场所,以改变门头沟区没有道教活动场所的现状。 建筑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娘娘庙喜神殿 娘娘庙药王殿 • 灵官殿:始建于清朝。抗日战争时期被破坏损毁,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进一步损坏。灵官殿是妙峰山的山门殿,为妙峰山庙、观的门户,原有大殿三间,面阔三丈五尺,进深两丈五尺。殿内供奉王灵官。殿两边曾有对联:“三眼能观天下事,一鞭警醒世间人。”灵官殿因是妙峰山的门户,所以香客拜山时都先来该殿上香,随后再入妙峰山朝拜,这一做法在庙会时更受香客谨守。文武各路香会朝顶上香、献艺之前,都要到灵官殿“报号”,即在该殿向金顶老娘娘(天仙圣母碧霞元君)遥报本香会的名号,随后才能朝顶上香、献艺。不这样做,则朝顶上香会不灵验。故香客们又送给王灵官一副对联:“朝神拜佛用我秉,祈福求善保你灵。”该殿由涧沟村重建,独立于妙峰山景区。 • 傻佛殿(傻哥哥殿):传说傻哥哥是个孝子,清朝乾隆年间人称“哑孝子”。傻哥哥自幼家贫,靠乞讨侍奉母亲。母亲去世后,傻哥哥终身守孝,终成正果,被奉为“傻佛”。傻佛殿建于中华民国时期。傻佛殿内墙上嵌有一块碑,横宽四尺,高一尺六寸多,碑文讲述了傻哥哥的孝道。殿内供奉傻哥哥像,旁边有一童牵着一匹矮马,寓意“马上尽孝”。京城及华北、东北、内蒙古的信众多来该殿朝拜,祈求父母长辈长寿、享福、安康。该殿由涧沟村重建,独立于妙峰山景区。 • 三仙姑殿:始建于清朝晚期。殿内供奉三霄娘娘:云霄、琼霄、碧霄,三位娘娘手中分别执“混元金斗”、“金铰剪”、“戳目珠”。三霄娘娘是财神赵公明的三位妹妹,曾被姜子牙封为“感应随世仙姑”,同时赋予她们两项职责:一是专门管理妇女生育;二是定期巡查人间,若遇到“妒妇”即除掉。来三仙姑殿朝拜的女信众多求生育子女、保证不做“妒妇”;男信众则多求娶到贤妻;此外信众还求三霄娘娘在其兄长赵公明处多说好话,保佑自己财源广进。该殿由涧沟村重建,独立于妙峰山景区。 • 敕建惠济祠(娘娘庙):位于妙峰山主峰台地(金顶)的一隅。该庙依金顶的地形而偏向东南,面向北京城。该庙以山门殿当作庙门,庙内有殿院、拜台、正殿及东、西配殿。殿后原有的白衣大士殿已被改为后墙与门字形长廊,和东、西配殿构成了娘娘庙殿堂。娘娘庙的主要建筑有山门殿、正殿、地藏殿、药王殿、观音殿、月老殿、财神殿、王三奶奶殿,庙外还有回香阁。以前,庙外还有喜神殿、东岳庙、关帝庙、法雨寺等建筑。1993年恢复庙会,调整了殿堂布置,将喜神殿迁入娘娘庙内。 o 山门殿:即庙门,共3间。正中一间开有圆拱型门洞,门洞上的汉白玉石额刻有“敕建惠济祠”,是清朝嘉庆帝御笔。惠济祠是娘娘庙的正式庙名,也是娘娘庙等级最高的名称。山门殿内的东、西两侧分别立有孟章神君(青龙)、监兵神君(白虎)像,披甲持械,是护卫山门的神将。 o 灵感宫(正殿):灵感宫3间,供奉妙峰山娘娘(天仙圣母碧霞元君)。灵感宫两坡硬山顶,顶覆青灰筒子,绿琉璃瓦剪边,正脊东西两端各有鸱吻。殿门上是正搭斜交花棱窗,前出2根廊柱,门檐原悬3方匾额,乃清朝慈禧太后所书,分别是“慈光普照”、“功侔富媪”、“泰云垂荫”。其中的“泰云”指妙峰山娘娘源自泰山。慈禧太后的这3方匾额现已无存。殿门上方石额刻着“灵感宫”3个大字。殿内供奉5尊娘娘塑像,中间的是“泰山顶上天仙圣母碧霞元君”(即妙峰山娘娘),两侧分别是眼光娘娘、子孙娘娘、斑疹娘娘、送生娘娘,两旁塑有女官、卫士共16位护侍。 o 地藏殿:灵感宫的东配殿,2间。供奉地藏王菩萨。农历每年七月十五日和七月三十日,即地藏王菩萨生日和成道日,信众会来此跪拜上供。 o 药王殿:灵感宫的西配殿,2间。供奉药王扁鹊。农历每年四月药王生日时,许多地方均举办祀典。 o 观音殿:位于灵感宫西路殿堂正中。南为喜神殿,北为月老殿。观音殿原来位于灵感宫以北,1990年代修复时迁至此处,供奉的塑像也从送子观音改为渡海观音。 o 月老殿:位于观音殿以北。殿内供奉月下老人像。过去青年男女会来月老殿向月下老人求得婚姻。 o 喜神殿:位于观音殿以南。殿内供奉喜神像。喜神殿原来位于娘娘庙以外,1990年代修复时迁至此处。 o 财神殿:位于灵感宫东路殿堂。供奉赵公明像。 o 王三奶奶殿:位于财神殿之北。供奉王三奶奶像。相传王三奶奶是香河县人,为清朝嘉庆年间人士,在天津、北京地区为别人针灸、施药,医术高超。传说王三奶奶最后在妙峰山坐化。王三奶奶过去香火极为兴盛,特别是天津人非常信奉她,奉其为菩萨神明。王三奶奶殿内的王三奶奶塑像是华北农村老妪的形象,手执烟袋,梳髻,尖足,旁边有侍女牵着一头黑驴。 • 回香阁:位于灵感宫以北大约100米处。飞檐脊兽,顶覆黄色琉璃瓦,砖砌围墙。山门殿额题“回香阁”。这里原是齐天庙,建有回香亭。香客于娘娘庙内进香之后,再来回香亭烧一遍香,称为“回香”,烧完回香标志着朝顶进香功德圆满。回香亭重建时,和天齐庙合为一处,更名为“回香阁”。回香阁正殿为东岳殿,主祀“东岳天齐仁圣大帝”。西厢殿为武圣殿,原名“速报司”,供奉岳飞像,还设有秦桧夫妇向岳飞的跪像。东厢殿为文昌殿,供奉文昌帝君像。 • 玉皇殿:位于妙峰山玉皇顶上。从回香阁向北有一条向上的山脊,山脊上有花岗岩铺成的260级石阶,通往玉皇顶。相传,香客每登上一级石阶便可保一日平安。玉皇顶的玉皇殿内供奉着玉皇大帝。
  • 山门殿内的孟章神君
  • 山门殿内的监兵神君
  • 地藏殿内的地藏菩萨
  • 药王殿内的药王
  • 月老殿内的月下老人
  • 喜神殿内的喜神
  • 财神殿内的财神
  • 王三奶奶殿内的王三奶奶
  • 回香阁东岳殿内的东岳大帝
  • 回香阁武圣殿内的岳飞
  • 回香阁文昌殿内的文昌帝君

庙会

2009年妙峰山庙会贴纸。文字为:“太平同乐,秧歌圣会,朝顶进香,会址左安门外红寺村内,己丑年四月初八日”
notion image
 
农历每年四月初一至四月十五日,妙峰山举办春香庙会,历时半个月。妙峰山庙会开始于明朝崇祯年间。清朝,妙峰山庙会上的民间花会发展至四百多档,包括献盐、清茶、开路、开山、地秧歌、舞狮、八卦少林、五虎少林、掸尘、中幡等几十种民间花会。清朝《燕京岁时记》载:“妙峰山每属四月,自初一开庙半月,香火极盛,人烟幅辏,车马喧闹,夜间灯火之繁灿如列宿,香火实可甲于天下矣。”1925年,北京大学风俗调查会顾颉刚、孙伏园、容庚、容肇祖、庄尚严调查妙峰山庙会3天,出版《妙峰山进香专号》,该调查开创了中国民俗学田野调查之先河。 妙峰山以“莲花金顶”而著称,山上的庙宇是以主峰上的灵感宫(俗称娘娘庙)为中心的数十座古建筑。妙峰山供奉着天仙圣母碧霞元君,以及眼光娘娘、斑疹娘娘、送生娘娘、子孙娘娘,还供奉有释迦牟尼、观音、关帝、王三奶奶等等神灵,各路香客到此均有神可拜、有佛可依,所以妙峰山庙会十分受欢迎。每年有数十万信众参加庙会。举办庙会时,妙峰山及周边地区香客云集,酬山赛会多种多样,施粥的粥棚、布茶的茶棚林立,场面蔚为壮观。

香道

过去上妙峰山需要经过20余公里的崎岖山路,香会期间会有数十万人上妙峰山进香。山民们将小道拓宽并砌上石头,辟为可供抬轿、骑行的香道,便于香客进香。抗日战争及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中国共产党的地下组织利用香道建成了地下交通线,用以传递情报、运送物资。1949年之后,从北京市区到妙峰山下的香道平原段原貌已无存;山路段除个别路段因植树造林或者兴建公路、水库而遭破坏之外,基本保存完好。从河北省怀来县、涿鹿县等县经门头沟西部到金顶妙峰山有两条香道,一条自下苇甸经上苇甸到达金顶;另一条自下苇甸经担礼、桃园到达金顶。从北京市昌平区高崖口经狼儿峪南达金顶的香道为“北道”。自北京城及北京南郊、北郊起始的香道共有5条,依方位和习惯分别称为“南道”、“中南道”、“中道”、“中北道”、“老北道”。其中,中南道香客极少,废圮已很久。《妙峰山琐记》载,南道的山景十分幽美,中道、老北道的山景也很美,中北道次之;从里程计算,中道最近,中北道稍远,老北道更远,南道最远。现在由于南道改从门头沟区担礼村走公路至妙峰山金顶,所以景色已大不如前。 香道平原段的茶棚很多,比如中道在德胜门外即设有公议助善头道茶棚。香道平原段的茶棚中,知名者有: • 德胜门外松林闸公议助善头道茶棚、德胜门外娘娘庙茶棚、德胜门外与西直门外交汇处万寿茶亭、西直门外高粱桥护国天仙庙、海淀西北益善同缘茶棚、海淀挂甲屯大树庵茶棚、海淀北宫门大有庄娘娘庙三村合议茶棚、青龙桥娘娘庙同心合意高山莲灯茶棚、安河桥北红山口茶棚、董四墓村茶棚、冷泉村茶棚、白家疃村公立茶棚、温泉天仙圣母庙子孙万代茶棚、太舟坞西关帝庙茶棚、西北旺村南茶棚庵茶棚、阜成门外白堆子普兴善缘茶棚、阜成门外半壁店清茶老会茶棚、阜成门外八里庄拜席会茶棚、西便门外头道茶棚、广安门外同心合意顺香茶棚、会城门二道茶棚、冉家村茶棚、田村茶棚、石景山董村茶棚、甄家坟茶棚、天泰山一片石满井同集合善茶棚、天泰山狮子窝茶棚、天泰山双泉寺茶棚、门头沟三家店义善长春茶棚、西河口子孙万代粥茶路灯会茶棚、永佑平安栏杆绳老会茶棚、琉璃渠万缘同善茶棚、龙泉务六合茶棚、陈家庄万诚老会茶棚。 以下列出主要香道,以及香道山路段的茶棚: • 西道:又称“岭西道”、“后山道”。从门头沟区下苇甸起始,途经水花峪、上苇甸、清风庵、十八盘、跨拉鞍、大云寺,到达妙峰山的灵官殿。 • 西道茶棚:西道茶棚依次是:下苇甸茶棚、上苇甸茶棚、滑石片茶棚。 • 北道:从北京市昌平区高崖口起始,经过狼儿峪向南到达金顶。 • 南道:平原段由阜成门沿古京门大路,经过二里沟、钓鱼台、三虎桥、八里庄(今阜石公路)、田村、西黄村、模式口、高井、五里坨(今京门公路),到达门头沟三家店村,开始进入山路段。三家店是永定河出官厅山峡入平原的门户,九龙山被永定河截成两段。过去,三家店村店铺很多,庙宇多为明清时期所建。从三家店到妙峰山的香道分为前后二道:老南道、新南道。老南道沿着永定河左岸,走古西山大路的“小北道”,经过军庄、陈家庄,在西北涧越过仰岭十八盘,进入妙峰山的樱桃沟。新南道又名“妙峰山正道”,自三家店过永定河,经永定河河曲阶地,渡河走上陈家庄山路,新南道经过平原以及缓坡最多,适于车马行走。清朝以前,香客走老南道;清朝中叶之后,朝廷官员、富豪及北京城南的香客、游人多走新南道。清朝末年,北京至门头沟的京门铁路建成;中华民国时期,京门公路以及门头沟至大台铁路支线开通,香客乘坐火车在三家店站、野溪站、丁家滩站等站下车后前进,或者乘车、骑马走京门公路都很方便。南道比其他香道长约一倍,但从清末之后仍然是香客数量最多的香道。1949年之后,随着公路建成,从阜成门可乘汽车向西行,在担礼村改走妙峰山公路,仅用1小时便可到达妙峰山娘娘庙山门。这条新的进香“南道”,几乎完全取代了其他各条香道。 o 南道茶棚:从门头沟区妙峰山镇的陈家庄开始,南道上山,途经茶棚依次是:提灯乐善茶棚(西北涧茶棚,设在圣母行宫)、桃园茶棚、南庄茶棚、樱桃沟茶棚、(龙王庙)、兴隆十八盘茶棚、公议乐善茶棚(位于娘娘顶)、水泉降香会茶棚、(阴山)、关帝庙茶棚(公议同善缝绽老会、天津义善路灯会合立)、同兴金水玉和茶棚(位于南庄)、合义面茶会茶棚(位于樱桃沟村)、(仰山、栖隐寺、完颜窝鲁欢茔地)、诚献白米粥会茶棚、子孙万代盘香会茶棚(仰山药王殿香老会茶棚)、同心乐义粥茶棚(设在孟尝岭的云聚寺)、引香亭茶棚、(四平岭、舍儿岭)、献斗香茶棚(位于抢风岭,又名香风岭)。 • 中南道:山路段从三家店或者海淀区寨口村,分别自南、北进入军庄村。南路自三家店沿永定河向西北,经过搭拉峪、黄崖子,从军庄村进入军庄沟向北行至灰峪村,灰峪村有产煤地层。灰峪村西北方向800米的半山腰上有一座大型溶洞,名叫“仙人洞”,洞内有涂金观音大士像。登上仰山东岭,可见元代尊胜塔残迹,该塔俗称“(杨)六郎转塔”,经过仰山东岭顶再向上,可抵达萝卜地,又名头道岭。萝卜地是古火山喷口,大约1亿年之前喷发,历时数千万年,形成了妙峰山顶部的大多数岩层。向西北经过二道岭、三道岭、四道岭、五道岭,在阳台上顶峰以南50米处,即玉皇顶,地势比妙峰山金顶还高出大约700米,沿玉皇顶下山即来到涧沟村。中南道从仙人洞至萝卜地的山路陡峭险峻,所以香客极少走该香道。 • 中南道茶棚:中南道茶棚依次是:仙人洞茶棚、大石仔茶棚、城子水茶棚、六郎塔茶棚、兴隆万代茶棚。 • 中道:山路段自海淀区徐各庄村起始,是各香道中山路最短的一条。过去轿夫大多愿意从该道下山,但乘客惧怕道路险峻,所以很少选择中道。清朝同治三年,慈禧太后执政前期的大太监安德海,为了便于慈禧太后朝拜金顶进香,曾经整修中道。慈禧太后进香起初走中道,光绪年间改走中北道。徐各庄村北有辽朝古刹大觉寺,原名清水院,是金章宗西山八院之一。大觉寺以南有莲花寺,建于明朝,清朝末年成为出宫的太监养老之所。周边还有普照寺、观音庵、西竺寺、回香亭、关帝庙旧址。徐各庄村内有亿善同仁茶棚,又称中道的“头道行宫”。经过该香道向上走,过涧桥,沿着南侧有小道可到达九龙山麓的玄同道院,该道院是明朝末年殉国大太监高时明墓。香道经过栗子峪上行,又经过下平台、上平台登山,可到达上平台茶棚,又称中道的“二道行宫”。此后,山路在悬崖上蜿蜒如同悬梯,称“三百六十胳膊肘”。登冷风口,向上为阳台山夷平面,即萝卜地,从而和中南道汇合。 o 中道茶棚:从海淀区苏家坨镇徐各庄村开始,中道上山,途经茶棚依次是:亿善同仁茶棚(位于徐各庄村)、(大觉寺、莲花寺、普照寺、西竺寺)、回香亭茶棚下处(观音庵)、敬善长春茶棚(关帝庙)、(王奶奶墓)、(九龙山玄同道院)、(蹄子峪、大工村、高时明墓)、栗子台茶棚、长清万古茶棚(寨尔峪茶棚,头道行宫)、上平台茶棚(二道行宫)、(冷风口)、兴隆万代茶棚(萝卜地茶棚)、(二道岭、三道岭、四道岭、五道岭)、修道路灯茶棚。 • 中北道:山路段自海淀区北安河村起始,北安河村过去是个规模较大的市镇,香客大多在这里食宿。上山的道路虽高,但并不危险,经过整修之后,用石块砌成的道路宽2米多,是南道的公路、铁路开通之前香客人数最多的一条香道。中北道自古便是涧沟村地区通往平原的出山道路。清朝末年,是慈禧太后赴妙峰山进香的道路。清朝同治九年(1870年),钟粹宫太监范平喜整修中北道,兴建金仙庵茶棚。光绪十八年(1892年),太监刘诚印再度维修该道。北安河村原来有长明寺、万福寺、关帝庙、清福观等寺庙。出北安河村西北进入山口,经过1.5公里来到鹫峰下,有响塘庙,原名福顺寺,慈禧太后赴妙峰山进香时,曾在此庙驻跸,夜里听见溪水声如鼓乐,遂赐改名响塘庙。香道随着涧水前行,途中有金仙庵、金仙寺,分别为尼姑、僧人住持。金仙寺是 金章宗西山八院之一的金水院旧址。此处的金山泉、古银杏、关帝塑像并称三绝。中北道上有3块怪石,分别是骆驼石、瞻云妙石、石瓜打石。向前走再经过道石、串岭子、状元石、饭台子,即可来到岭顶妙儿洼,此处是门头沟区与海淀区的分界处。自此下山,经过金顶可到涧沟村。如今,中北道保存十分完好,自北安河到金顶的旧路约20公里。 • 中北道茶棚:从海淀区苏家坨镇北安河村开始,中北道上山,途经茶棚依次为:(长明寺、玉皇庙、关帝庙、万福寺)、天津信义馒首会茶棚(位于清福观旁边)、(响塘庙)、响福观茶棚(原名响墙茶棚)、青龙山朝阳院茶棚、金仙庵茶棚、(金仙寺)、(瞻云妙、山神堂)、瓜打石玉仙台茶棚、(瓜打石、三瞪眼、快活三、饭台子)、妙儿洼茶棚、(玫瑰谷)。 • 老北道:清朝康熙年间建成,嘉庆、道光年间整修。清朝末年京张铁路通车,从天津、直隶(今河北)及京城来的香客,乘火车出西直门到达昌平县沙河站,换乘马车或者骑行来到聂各庄,自此登上老北道的山路段。中华民国时期进香期间,入夜之后,其他山道都点煤油灯或者灯笼,只有老北道点汽灯,汽灯是天津香会捐献。聂各庄村原来有护国佑观音院,自该庙向北西行即可上老北道,过车耳营村。车耳营村内的关帝庙原来有老爷殿茶棚,正名为“遥岭俯畅茶棚”,是京城梨园界香会兴建。向西行有一石洞,石洞西北是石佛殿,原殿已废圮,后人改筑为石亭,亭中供奉北魏太和十三年(489年)的石佛一尊,即魏太和造像,是北京地区现存最古老的石佛造像。向上行经过双水泉、磨镰石河、双龙岭、鲜花石洞,可登上大峰口顶(又称大风口,海拔1120米)。有的香客来到此处,向正殿娘娘像焚香跪拜之后,便不再前行而返回,称作“顺香”。越过山口向下行,途经磕头岭、玉狮岭,来到贵子岭,再向西走2.5公里,经回香亭即可来到妙峰山娘娘庙。老北道山路旧里程为30里,实测是21.5公里。 o 老北道茶棚:从海淀区聂各庄台头村开始,老北道上山,途经茶棚依次是:护国佑民观音院茶棚(位于车耳营村南)、老爷殿茶棚(遥吟俯畅茶棚)、车耳营茶棚(位于车耳营村东关帝庙)、石佛殿茶棚、(龙泉寺、上方寺、妙峰庵)、双水泉茶棚、磨镰石河茶棚(原来设有天津磨链石河馒首粥茶会)、双龙岭茶棚、花儿洞茶棚、大风口茶棚、磕头岭茶棚、贵子港茶棚。 • 金顶香道:西道、南道、中南道、中道、中北道在涧沟村汇合,所以涧沟村成为登妙峰山金顶的起点。如今,涧沟村至妙峰山娘娘庙山门已经建成盘山公路,所以原有的金顶香道除了登山者之外,仅有少数虔诚的老香客攀登。涧沟村内有一条东西方向的大街,是主干道,村内还有一座大戏台,各种民间艺术在此演出,走会的队伍也各自在场地上表演,商贩、摊铺云集在涧沟村内。 • 金顶香道茶棚:金顶香道上的茶棚依次是:松棚行宫(松棚茶棚)、三岔涧茶棚、回香亭茶棚、菩萨殿茶棚;喜神殿茶棚。

香会

妙峰山的西北望皇会碑。碑额题“万寿无疆”。上款为“金顶妙峰山朝贺”。正文为“西北望皇会,高跷秧歌一堂,少林五虎棍一堂”。落款为“西北望皇会幼童少林五虎棍会立,北京市海淀区西北望村,岁次戊寅公元一九九八年四月”。
notion image
到妙峰山进香的香客多是独行、全家行、朋友结伴行。此外,还有许多专门为进香而结成团体,即香会。香会少则二、三人,一般有数十人至上百人,多的则有成千上万人。京城的香会在妙峰山娘娘庙会举办前便已开展行动,直到庙会结束才结束活动。香会的历史最早可溯至明朝。自妙峰山娘娘庙建庙起,村民便组织香会参加庙会。 香会由村内德高望重、有组织能力的老年人任会头,名为“都管”。其他村民在会中各自任职。门头沟区千军台、庄户村的“天仙会”,成立于明朝。天仙会走会通常自本村开始,前面有铜锣开道,后面有手执锤、锏的壮士,依次前进的有灵官旗、五虎少林会、小车会、秧歌会、地秧歌会、打击器乐班、大鼓会等等,此外还有若干面神幡、村名幡穿插在队伍当中。“娘娘神驾”走在队伍之中,后面跟着“号佛会”,神旗殿后。走会的队伍通常为400至500人。清朝初年开始,京城及周边的香客成为妙峰山娘娘庙会的主要参加者。这些香客大多依照各自的村、街、行业、衙门分别组成香会。香会组织严密,分工明确。会首(又称会头),正式名称为“都管”,是香会的最高领导人,其下设有副会头以及其他负责人。清朝康熙二年(1665年),妙峰山引善老会的职名有:“钱粮都管、请驾都管、车上都管、苦行都管、陈设都管、中军吵子都管、号上都管、揆子都管、厨房茶房都管、拉面都管、饭把都管、净面请茶都管、司房都管、本会香首”。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妙峰山献供斗香膏药圣会的职名有:“香首、副香首、都管、中军上、揆子上、执事上、口号上、吵子都管、钱粮上、厨房都管、司都、信女”。光绪三年(1877年),妙峰山净道圣会的职名有:“引善都管、催粮都管、钱粮都管、车把都管、司库都管、中军把、净道都管”等等。其他的香会还设有“裱作把、陈设把、大车把、中伙把、神堂把、司事房、承房把、粥茶把、承办都管、买办把、值棚都管”等职名。和天仙会不同,上述各香会中的妇女不担任会中职务,也不参加走会的表演,单列为“信女”一项,随队伍前行。妙峰山进香的鼎盛时期,妙峰山的香会有近千个,依照在妙峰山娘娘庙会中自愿承担的任务而形成专业分工,按大类可区分为文会、武会。 • 文会:又称善会,负责庙会中的服务性工作,包括为香客提供饮食、住行等方面服务、为庙宇香堂提供服务、为庙会提供物资等等。文会主要有:开山会(辟建香道,修缮庙宇)、修道会(又称“净道会”,修整或清扫香道)、清茶会(又称“粥茶会”、“馒首会”,在香道沿途设立茶棚,提供粥、茶等饮食)、路灯会(又称“灯烛会”、“洋灯会”、“汽灯会”,为香道及庙宇提供夜间照明,或者为夜行的香客提供火烛、灯笼)、缝纫会(为香客缝补破鞋)、拜席会(为茶棚提供草席搭棚,以供香客坐卧、叩拜)、巧炉会(为茶棚修补碗、盘,修补铜、铁供具及日常用器)、茶叶会、盘香会、拜垫会、献圆桌会、献供斗香会、献袍会、白纸会、鲜花会、檀香会、献国鲜会、掸尘会、米供会、裱糊神堂佛殿窗户会等等。此外,栏杆绳络会为南道渡河船只及桥提供绳索、桥栏、绳网;惜字会负责捡拾香道上的残文、香纸、废纸并集中焚化。文会以“行善”为旨,不收费。文会的经费由募捐以及发起人自筹而来,乡村的善会则依照地庙分摊。 • 武会:又称花会,以演出“酬神”为旨。武会源于“社火”,又称百戏、杂戏等等,属于民间表演。武会按照表演种类分为各种会档,即便表演的是同一种技艺,也因为地区及师承不同,表演出来也有差异。妙峰山的武会分为会规以里(俗称“井字里”)、会规以外(俗称“井字外”)两种。井字里的会档共13种,表演使用的道具及器械均从娘娘庙内的用具、设备演化而来,比如太狮会的太狮源自娘娘庙山门前左、右两侧的大石狮,中幡是娘娘庙门前的高幡竿,高跷是庙门的木栓,石锁是庙门的门墩儿或者抱鼓石等等。井字里武会走会的顺序是:“开路、五虎棍、秧歌、中幡、太狮、双石头、石锁、杠子、花坛、吵子、杠箱、天平、太平”。井字外的会档种类更为丰富,比如太平鼓、龙灯、跑驴、旱船、流星、霸王鞭、假人摔跤、舞索、飞刀、竹马、猪八戒背媳妇等等。1920年前后,京城的青年组织了“万里云程踏车圣会”,表演自行车骑行技巧,也属于井字外的会档。 香会各有会名,例如“悬灯灵丹圣会”、“万善长青嫌鲜圣会”、“公议重整拜席老会”、“圣水长青秧歌老会”等等,从会名也能略知香会的服务性质或者表演项目。有的文会兼有多项服务项目,例如“老南道桃园义善汽灯笼灯路灯话茶圣会”、“子孙万代诚献粥茶盘香圣会” 等。有的武会也兼有多项表演项目,例如“义顺同祥正虎打路藤牌少林”等等。 香会又分为老会、圣会。老会指立会已近一百年的香会;圣会在京西山乡又称“盛会”,指立会时间较短的香会。历史最久的老会是门头沟区下苇甸村的开山老会,自妙峰山娘娘庙建庙时便已成立。1996年妙峰山娘娘庙会上,有百余档香会,其中不少都是老会,例如西城区的“万福顺义太狮老会”、“地安门开路老会”,东城区的“东安门开路老会”、 “圣水长春秧歌老会”,海淀区的“善缘掸尘修道老会”,崇文区的“万里云程踏车老会”等等。 香会中有一种叫“皇会”,指曾经受到“御赏”或“御赐”的香会。清朝同治、光绪年间,每逢庙会期间,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常坐在颐和园北宫门的门楼上观看过会的武会表演,两宫太后觉得演得好的,便下令召入颐和园内表演,或加以赏赐。受召或受赏的香会自此便可改称“皇会”,在会名前加“万寿”、“万寿无疆”等字样,会旗也从蓝色改为黄色,旗上可绣龙,箱笼上可画龙。海淀区西北旺的高跷秧歌会曾被传进颐和园表演,获慈禧太后赏给龙旗、黄幌、白银,封为“天下第一会”。1996年妙峰山庙会时,这支“奉懿旨高跷皇会”也上妙峰山表演。又如,“万寿善缘缝绽会”创立于清朝康熙十二年(1673年),嘉庆十八年(1813年)内务府奉旨赐该会黄旗。
 

百花山

房山区百花山景区北门 百花山,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西南部的一座山峰,主峰海拔1991米,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和房山区交界区,山北为门头沟区清水镇,山南为房山区史家营乡。 百花山诞生于中生代,地质构造属沉积岩、变质岩等,为太行山北段小五台山的余脉[1]。百花山是永定河支流清水河的源头之一。百花山有植物种类130科485属1100种,其中药用植物多达400余种,素有华北“天然动植物园”之称。 1981年12月12日,百花山地区被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分类属自然风景保护区,公布地址为清水镇黄安坨村[3]。1985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建成立省市级自然保护区“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2008年1月14日,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百花山主峰峰顶树立有“百花山主峰海拔1991米”的标志碑。山北为门头沟区清水镇黄安坨村,设有百花山自然风景区,又称百花山风景名胜区,为3A级旅游景区[5],景观以百花山主峰为主,分为百花山主峰、百花草甸、望海楼和白草畔四个景区,有“险径崎路”、“百花笑靥”、“万年寒冰”、“云海升腾”、“山顶日出”、“佛光普照”等景观,设有天然草甸、古树、蚂蚁山、杜鹃花沟、日出云海、古石海、冰群、岩桩、冰缘城堡等35个景点。山南为房山区史家营乡莲花庵,设有百花山风景区,为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八个园区之一,乘车走108国道经史家营可直达山顶,景区总面积819公顷,有“天然长城”、“母子石”、“震山石—锦簇攒天”、“驼峰”、“文殊像”等景观

北京市门头沟区清水林场

北京市门头沟区清水林场,通称清水林场,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下辖的一个区属国有林场,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清水镇上清水村,始建于1979年。 1958年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布《关于在全国大规模造林的指示》,要求各地发展国有造林,有计划地新增林场。北京市农林局组织各单位进行绿化造林,其中清水一带的绿化造林点由北京市工业系统负责。1959年,北京市轻工业局、北京市第二轻工业局、北京市化学工业局、北京市建筑材料工业局、北京市冶金工业局、北京市纺织工业局和北京市电子仪表工业局等7个工业局设立绿化造林队和绿化造林指挥部,至1977年造林373.3公顷。 1979年10月,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各局造林绿化队撤销,由门头沟区成立清水林场,隶属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林业局。位于门头沟区清水河两岸的田寺、道沟、双林寺、南庵、达摩庄和上达摩一带,场部设在南庵。林场海拔在500米至1300米之间。1993年,门头沟区林业局决定将清水林场、马栏林场和百花山林场联合经营。根据2003年《北京志·林业志》,该林场的经营总面积736.5公顷,有林地面积364.3公顷,林木蓄积9329立方米[1]:209。 2017年12月7日,清水林场和小龙门林场、马栏林场被统一由北京市门头沟区园林绿化局划归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a]管理[3],四个林场分别设管理站管理,百花山林场由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清水管理站负责[4]。截至2018年,清水林场经营总面积为973.3公顷(1.44亩[5]),有林地面积757.5公顷,属小型林场。

北京市门头沟区百花山林场

北京市门头沟区百花山林场,通称百花山林场,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下辖的一个区属国有林场,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清水镇,始建于1962年。 1962年,百花山林场成立,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与北京市农林局双重领导。1970年,百花山林场管辖权下放给门头沟区,隶属于门头沟区林业局。1985年4月14日,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以百花山林场为基础建立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属天然动植物种和生态环境资源自然保护区[1]:208-209。至1990年,林场完成幼林抚育2099公顷,次生林抚育197公顷,次生林改造106公顷[1]:140。 1993年,门头沟区林业局决定将清水林场、马栏林场和百花山林场联合经营,以期实现三个林场的共同发展,以及发挥百花山林场的经济资源优势[1]:208-209。2003年《北京志·林业志》记载该林场经营总面积为1561.5公顷,有林地面积1202公顷[1]:196。 2008年1月14日,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2017年12月7日,北京市门头沟区小龙门林场、北京市门头沟区马栏林场和北京市门头沟区清水林场被统一划入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管理[3],四个林场分别设管理站管理,百花山林场由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百花山管理站负责[4]。截至2018年,百花山林场经营总面积为1699.3公顷(2.55亩[5]),有林地面积1088.3公顷,属小型林场[6]。 根据北京市林业局1991年10月完成的京郊古树名木资源普查,门头沟区百花山阴坡残存有88株天然华北落叶松古树,即百花山古树群,树龄均在100年以上,为二级古树。该古树群的平均树高为10米,最高为22米;胸径平均55.25公分,最大1.4米,是北京市最大的天然落叶松群落[1]:46。

北京市门头沟区马栏林场

北京市门头沟区马栏林场,通常称马栏林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境内,建立于1976年,1996年辟为北京市市级森林公园“马栏森林公园”,2017年划归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管理。 马栏林场始建于1976年,经营总面积0.69万亩(460.0公顷),有林地面积409.3公顷,现属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管理。 1999年6月9日,马栏林场被北京市政府辟为市级森林公园“马栏森林公园”,归北京市林业局管理[3]。马栏森林公园总面积5547亩,森林覆盖率98%,有茂密的森林,并生长着野生菌类和山茶叶。林场内有马栏山最高峰老龙窝,海拔1646米。马栏山半山坡的马栏台,即马栏地质遗迹,是一个300亩左右的小平原,有200万年前百花山冰河期堆积层形成的大片马栏黄土和各色火山岩,有马栏黄土剖面可供学者、地质爱好者、学生、游客参观。另外,还有水浒岗、木栈道、丁香谷、下河水库等认为景点可以游览[5]。年均气温9-10摄氏度,年降水量700毫米以上,公园内水壶港大沟常年流水。从生活区到山顶均有水质极好的清泉分布,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为4-5级。 2007年5月3日下午,马栏林场发生山火,门头沟区政府和驻地部队组织上千人上山灭火,至4日凌晨6时35分被彻底扑灭,未发生人员伤亡。据调查,火情是马栏林场附近变压器电打火引起,经门头沟区林业局派人核查,过火面积50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0亩。 2017年12月7日,门头沟区园林绿化局组织交接会,将所属该局管理的北京市门头沟区小龙门林场、北京市门头沟区马栏林场和北京市门头沟区清水林场,统一划入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管理。
 

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门头沟区西南部,成立于1985年,2008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理 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是太行山北段小五台山的余脉,保护区内的主要山峰有百花山和东灵山。百花山主峰海拔1991米,百花山最高峰白草畔海拔2049米,为北京市第三高峰。东灵山,也称灵山,海拔2303米,为北京市最高峰,是北京唯一的集高原、草原风光为一体的自然风景区。 生物资源 截至2021年,保护区内已知有高等植物1292种,占北京植物总种数的61.8%,其中重点保护植物64种[4],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百花山葡萄。已知有野生脊椎动物有271种,其中包括黑鹳、金雕、褐马鸡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历史 2006年4月版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规划图 百花山保护区的前身是成立于1962年的百花山林场,百花山林场最初为北京市林业局下属林场,1980年代百花山林场转为门头沟区林业局下属林场[7]。1985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建成立省市级自然保护区“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 1986年3月15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百花山和松山自然保护区管理暂行规定》,1986年4月15日起施行。1997年12月21日,该暂行规定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第12号令修改。根据暂行规定,百花山自然保护区设立的目的是重点保护天然植被、地貌、动植物种资源和风景资源,使其逐渐恢复华北山区典型的自然面貌,成为科研和教学的基地。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由北京市门头沟区林业局管理,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政府负责监督检查,日常工作则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负责。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的范围为门头沟区百花山林场所辖区域,核心区在台岭—秋林铺路以西至流动耩山梁,实验区在台岭—秋林铺路以东至幼芋沟北梁。核心区只供进行观测研究,且进入须经北京市林业局批准。实验区供开展科学实验、考察、教学实习、引种驯化、培育珍稀动植物等研究活动,进入实验区从事研究活动的须经市林业局批准,进行教学实验的须经门头沟区人民政府批准。 2008年1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19处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单,其中包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08年3月18日发布的《关于发布北京百花山等19处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范围及功能分区等有关事项的通知》,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总面积为21743.1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6836公顷,缓冲区面积4880.64公顷,实验区面积10026.46公顷。保护区范围在东经115°25′—115°42′,北纬39°48′—40°05′之间。东以马栏山海拔500米为起点,向东南沿山脊线到百花山主峰海拔1991米,沿门头沟区和房山区行政区界至门头沟区与房山区交界最高峰白草畔2043米山峰;西从北京市与河北省涞水县交界处的全树塔起,向北沿北京市与河北省涿鹿县、怀来县省界,至北京市门头沟区清水镇与怀来县交界处的1922米山峰,再沿山脊线经门头沟区清水镇与斋堂镇行政交界线至马栏林场。 2010年,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正式组建,为门头沟区直属差额事业单位,管理处下设百花山管理站、江水河管理站和保护区珍稀动物救助站[7]。2015年,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美国谢南多厄国家公园签署姊妹园区合作协议。 2017年12月7日,门头沟区园林绿化局组织交接会,将所属该局管理的北京市门头沟区小龙门林场、北京市门头沟区马栏林场和北京市门头沟区清水林场,统一划入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管理。 2022年5月,门头沟区启动“迎豹回家”计划,推进野生华北豹回归其原始栖息地京西地区。同时,北京百花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与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就野生华北豹保护相关工作签订合作协议。 管理机构 保护区由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负责管理。该管理处原称“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2008年9月,经北京市门头沟区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复更名为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旅游开发 百花山自然风景区 百花山自然风景区,又称百花山风景名胜区,为3A级旅游景区,位于自然保护区南部,景观以百花山主峰为主,分为百花山主峰、百花草甸、望海楼和白草畔四个景区,有“险径崎路”、“百花笑靥”、“万年寒冰”、“云海升腾”、“山顶日出”、“佛光普照”等景观,设有天然草甸、古树、蚂蚁山、杜鹃花沟、日出云海、古石海、冰群、岩桩、冰缘城堡等35个景点。 百花山风景优美,气候凉爽,景区年均气温6-7℃,七月份平均温度22℃。景区年降水量720毫米以上,森林覆盖率达70.36%,动植物资源丰富,有“华北天然动植物园”之称。区内已发现高等植物140科、485属、1100种,存在四个植被类型,十个森林群落。陆栖野生脊椎动物有20目47科169种。百花山主峰海拔1991米,可以沿十八盘道路向上攀登到达山顶。百花草甸面积近千亩,花开时节,草坪上上百种野生花卉竞相开放,有“华北百草园”之称。仅能生长在海拔1800米到2000米高山的金莲花是百花山景区著名的观花植物。

百花山

 
百花山,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西南部的一座山峰,主峰海拔1991米,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和房山区交界区,山北为门头沟区清水镇,山南为房山区史家营乡。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百花山诞生于中生代,地质构造属沉积岩、变质岩等,为太行山北段小五台山的余脉[1]。百花山是永定河支流清水河的源头之一。百花山有植物种类130科485属1100种,其中药用植物多达400余种,素有华北“天然动植物园”之称。 主条目: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981年12月12日,百花山地区被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分类属自然风景保护区,公布地址为清水镇黄安坨村。1985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建成立省市级自然保护区“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2008年1月14日,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百花山主峰峰顶树立有“百花山主峰海拔1991米”的标志碑。山北为门头沟区清水镇黄安坨村,设有百花山自然风景区,又称百花山风景名胜区,为3A级旅游景区[5],景观以百花山主峰为主,分为百花山主峰、百花草甸、望海楼和白草畔四个景区,有“险径崎路”、“百花笑靥”、“万年寒冰”、“云海升腾”、“山顶日出”、“佛光普照”等景观,设有天然草甸、古树、蚂蚁山、杜鹃花沟、日出云海、古石海、冰群、岩桩、冰缘城堡等35个景点[1][6]。山南为房山区史家营乡莲花庵,设有百花山风景区,为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八个园区之一,乘车走108国道经史家营可直达山顶,景区总面积819公顷,有“天然长城”、“母子石”、“震山石—锦簇攒天”、“驼峰”、“文殊像”等景观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东灵山

东灵山是一座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省与北京市两地交界处的山峰,主峰为2303米,是北京市的最高点,有“京西珠穆朗玛”之称。
东灵山西侧属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矾山镇和南山区辖区,设有东灵山生态旅游区东灵山景区;东灵山东侧属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清水镇辖区,设有北京市门头沟灵山风景区。 东灵山植被主要为暖温带植被与西伯利亚寒冷地带亲缘植被,牦牛在此有天然养殖场。每年景区会举办藏族风情节,吸引游人来参观。 沿河城,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狮子沟沟口,是一座明朝兴建的城塞,其附近分布着多座敌台。 沿河城位于门头沟区西北部山区的巨大峡谷内,北临永定河,南依西岭山梁。明朝万历六年(1578年),御史中丞张卤主持修建此城。[2]因此城临永定河,故称为“沿河城”。此城是北京通向塞外的要道之一。 沿河城周长1182.3米,北、东、西三面为直线,南城墙则依山势呈弧形。城墙采用条石以及大卵石砌筑,东西各设城门一座,西门曰“永胜”,东门曰“万安”,南北设有水门。[2] 沿河城一线的敌台建于明朝隆庆五年(1571年)至万历三年(1575年),由兵部右侍郎汪道昆等人主持修建。敌台自沿河口起,至小龙门口止,绵延数十公里,在山口要隘依据地形建设城墙及敌台。敌台共计十七座,其中十五座以“沿字某号”编号,计有:沿字一号至十五号;另外还有两座未编号,建造时间晚于沿字号的敌台。1984年,“沿河城与敌台”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沿河城现存西城门一座,名为“永胜”。沿河城西现存敌台两座,是明朝隆庆年间戚继光所建,台高15米,长宽各10余米,砖石结构。在沿河城至洪水口一带,还保存着万历初年兴建的敌台16座,是北京内长城的一部分。沿河城地区旧有八景,现存的西城门及敌台分别为其中的“边城永胜”、“敌台烽烟”。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戒台寺

戒台寺,又名戒坛寺,位于北京门头沟的马鞍山麓,与潭柘寺相距约为5公里山路。因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拥有规模宏大的戒台而著称于世。与杭州昭庆寺、泉州开元寺中的戒台并称中国三大戒台。1996年,戒台寺被列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戒台寺始建于唐代(622年),旧称慧聚寺。辽代高僧法钧来寺开坛讲授戒律,在这里营造戒台。当时在这里学完经文和戒律后要到潭柘寺楞严坛进行考核,合格者才准许出家,并能成为游方僧人。明代正统年间,戒台寺经过修葺,曾改名万寿寺。清康熙、乾隆年间曾进行扩建。清光绪十年(1884年)恭亲王奕䜣被慈禧太后免职,到戒台寺隐居10年。 戒台寺的正殿是大雄宝殿,前有天王殿,后为千佛阁。在寺的西北院内有戒台殿。殿内挂有乾隆帝亲笔所题“树精进幢”的巨匾。殿堂四周分布着许多庭院。 现在用汉白玉砌成的戒台是明代所建,成正方形,边长三丈,高一丈多,分三级,四周雕有莲瓣、浮云。戒台也以树木著名,如“自在松”、“卧龙松”、“九龙松”和“活动松”。尤以活动松著名,随意拉动其中松枝,整棵树的枝叶都会跟着摇动,犹如一阵狂风袭来。乾隆皇帝在此留有一座“题活动松诗”的石碑。
相关连接
  1. 戒台寺,https://web.archive.org/web/20050910115620/http://www.tanzhesi.com.cn/jtjj.htm
  1. 文化共享·戒台寺,http://www.ndcnc.gov.cn/datalib/2003/Place/DL/DL-20031210112049/

潭柘寺

岫云禅寺,通称潭柘寺,位于中国北京市门头沟区潭柘山山腰,在108国道上。它始建于西晋年间(265年-316年),当时叫嘉福寺,是北京市最早的一座寺庙,民间曾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应该是“先有潭柘,后有幽州”)之说。
潭柘寺西晋始建时称嘉福寺,在唐代叫龙泉寺,金代重修之后称大万寿寺,元、明、清三代都有修建。清康熙重建,赐名岫云禅寺。寺名虽经历代改名,但潭柘寺这一俗称一直沿袭下来,潭柘的名字源于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爨底下村

爨底下村,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是一座始建于明朝的古村落。村内至今仍完整保留大量清朝民居。 2001年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村还是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另外,在官方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中,该村的名称为川底下村
 
爨底下村地处斋堂镇西北部,太行山脉、清水河流域的峡谷北侧缓坡上,海拔约650米,面积5.33平方公里。 爨底下村背靠村北的高山,依山而建。一条南北方向的轴线贯穿村内,全部民居分列其两边,呈扇形向下方延展。村内一座弧形的大墙将爨底下村分为上、下两个部分。爨底下村建于明朝,经清朝不断建设,整体保留至今。爨底下村没有一间新房,全村74套689间民居,全部是清代民居建筑。 该村村民说,爨底下村居民大部分姓韩,韩与“寒”同音。该村取名“爨底下”,意为躲避严寒。“爨”(拼音:cuàn,注音:ㄘㄨㄢˋ)字为象形字,有两个含义,一为“烧火煮饭”,一为“炉灶”。该村村民认为,“爨”字下面是“大火”,“大火”烧双木,可驱散寒气,韩氏家族便兴旺发达。该村村民还流传一个字谜:“兴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架火烧,打一个字。”谜底为“爨”字。 上面只是该村流传的传说。实际上据资料记载,爨底下村是因位于明朝军事隘口“爨里口”下方,故得名。明朝正德十年(1515年),在如今的爨底下村一带兴建了军事隘口——爨里口,修正城一道,由天津关管辖。天津关在明朝被称作“紧要”外口,位于京西古道和内长城的结合处,是北京防御西北来犯之敌的第一道关口。自天津关后面的山谷向下,沿着京西古道便可分别来到爨底下村、燕家台,而后进北京城。经专家考证认为,如今爨底下村的村址就是明代爨里口正城的所在地,爨底下村的民居则是当年驻守爨里口的军队的衙署及营房。 明朝万历六年(1578年)后,明朝政府为加强天津关、爨里口一带隘口的防守工作,派军队在此驻防,爨底下村开始有军队及家属居住。明朝军队实行“卫所制”,军人列入军籍,其子孙也世代为军人。当时军队采取耕战结合”制度,平日屯耕训练、戍守边疆的防卫戍守,战时作战。爨底下村便是驻守爨里口的军户及随军家属逐渐繁衍而成村。到清朝康熙年间,该村已有一定规模。 爨底下村的兴盛,得益于明朝正德十四年(1519年)兴建的古驿道。该条古驿道是通往河北、山西、内蒙古的必经之道,明朝时为重要的军事通道。到了清朝,由于北方安定,爨底下村的军事作用不再重要,这条古驿道又成为来往北京与西北地区的商旅的通道。位于古驿道上的爨底下村成为商旅途中落脚之处。清朝康乾时期,爨底下村商业达到鼎盛时期,当时村中有八家买卖铺子、三至四家骡马店,如今留下名号的有瑞福堂、瑞庆堂等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丰沙线铁路及109国道开通,爨底下村失去古驿道商品集散中心及客栈的地位,变成以农业为主的小山村。20世纪末,随着爨底下村旅游事业的发展,爨底下村的民居又成为“店居一体”形式。该村还吸引了不少影视剧摄制组前来拍摄,如电影《英雄》、《手机》、《投名状》等等。
建筑 •广亮院:爨底下村分层而建,位于该村上部的院落均为沿街呈南北方向的建筑。广亮院是爨底下村地势最高且位于中轴线顶端的一所宅院,建于清代早期,在清末及中华民国时期曾屡经修缮。爨底下村建筑中的最大特色便是山地四合院,广亮院体现了这一特色。广亮院是全村规模最大、最为气派、等级最高、装饰最考究的民居。名叫“广亮院”是因该院的院门设在门楼中间,如同四合院的广亮大门。实际上根据院门的形制看,这仅是普通人家的如意门。广亮院门前设有七级台阶,门前的地面由两块石板铺成,一条青石,一条紫石。村民称,门前铺青石喻意“脚踏青云”,紫石寓意“紫气东来”。此宅院门口并列有三个样式相同的大门。据说,广亮院的主人曾是驻守沿河口的百户侯韩仕宁的后裔,韩家有三位兄弟驻守爨里口,三兄弟的后裔分别住在广亮院的三个门内,当地村民遂称其为“韩家三大门”。广亮院大门上有木雕门罩。进入院门,门道两侧有壁画,笔法细腻。四合院为南、北两进,院落分为东、中、西三路,是三个相对独立的院落,院外设有围墙,使广亮院形成一个大四合院。广亮院共有房45间。广亮院依山而建,院内北高南低,高度相差约5米。顺着院内台阶可至广亮院的后院,这里有“大五间”。大五间的室内三明两暗五间五檩,两侧是卧室,中间是过厅,屋内隔扇有雕花壁罩,窗下设有棋盘炕,门外台阶上有猫洞,台阶下有个狗窝。两侧耳房下有储藏室,还有通气孔及排水口。 •石甬居:自广亮院沿街向东,沿小路走到村东尽头,有一组小院,便是石甬居。石甬居门前是一条以彩色山石铺成的甬道,石甬居因此而得名。石甬居由三座坐北朝南的三合院组成。石甬居外墙上绘有水墨画,院内墙上为大幅行书墨迹。村民称,石甬居原来是韩家管家的宅院,早年间曾在此开办私塾,韩家子弟都在此念书。 •双店院:清朝爨底下村的转型,也体现在村内民居上。爨底下村上部可见军事防御体系,爨底下村下部则多是为商旅服务的客栈,形成许多“店居一体”的建筑,例如既是商店又是骡马店的“双店式”四合院。在爨底下村南侧靠近古道之处,有一座很独特的院落,村民说这是一家骡马店院,即招待商旅的旅店。该院院门一座套一座,大门内还有两座门,一座门通向骡马店,一座门通向店主人的居所,此即“前店后宅”,曾为清朝北方常见的店铺形式。 •五道庙:位于村内碾房北侧的三岔路口。是一间坐北朝南的小房。小房内的龛台上供奉着五道爷。五道庙为阴司的“报到处”,村内老人逝世后,子女要来该庙报到。 •娘娘庙:位于村东南侧的山坡上,据说庙内供奉的娘娘负责送子、送福。 •龙王伏魔庙:位于该村东山的半山腰,是该村建筑等级最高的庙宇。龙王伏魔庙起初称“龙王庙”,建于清朝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为村民祈雨、转灯、祭天之场所。龙王庙内还套着一座关帝庙,供奉关帝。村民称,龙王庙内供奉关帝是因爨底下村位于京西古道旁,过去商业发达,龙王庙内遂增设利市财神关帝,起到“招财进宝,庇护商贾,利市发达”之作用。增加供奉关帝后,龙王庙遂改称“龙王伏魔庙”。爨底下村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二日祭龙王。

三官阁过街楼

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琉璃渠村东口。
三官阁过街楼坐西朝东,因为券洞上的殿堂供奉着文昌等三官,又称“三官阁”。该过街楼始建于清朝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秋,清朝光绪年间重修。过街楼的琉璃构件雕琢十分精美,而且色彩绚丽,该过街楼富有地方艺术特色,是京西地区古老的琉璃烧制业的见证,也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琉璃艺术的实物。1990年,被公布为第四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三官阁过街楼外形如城楼,正脊两端是卷龙吻,脊中是象驮宝瓶。殿堂内供奉着三官等神祇,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起会的地方。楼下有过街券洞,券洞外的东、西额分别为“带河”、“砺山”,两旁的青石上刻有“众善奉行”、“诸恶莫作”等楷字。

三家店水利枢纽

三家店水利枢纽,也称三家店拦河闸。建于1957年,由清华大学受中共北京市委委托而设计,其中不乏创新,当年曾是“党的教育方针促进了高等学校的革命”的一个范例。 三家店拦河闸位于北京市门头沟三家店村永定河上,是永定河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三家店拦河闸共有17孔,全长大约243米,孔宽12米。上游设计校核水位109.35米,设计流量5000立方米/秒,校核流量7700立方米/秒。闸前为调节蓄水池,蓄水160万立方米。2005年对三家店调节蓄水池清淤,清除污染底泥,建设源水净化工程,欲使官厅水库的河水到三家店后达到饮用水源地的标准。

天利煤厂旧址

 
天利煤厂旧址,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三家店村中街73、75、77号院。
三家店村是京西的重要煤炭集散地,历史上许多煤老板都在村中兴建豪宅。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殷家大院,又称天利煤厂大院。天利煤厂是经营200多年的老字号煤厂,由殷姓家族创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左右,清朝同治、光绪年间达到鼎盛。
天利煤厂旧址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占地面积3508平方米,包括三组院落,共有房舍73间,大门14个,构成了一座大型四合院。院落的主体建筑及格局保留完好,还有十分精美的砖雕。此处从道光年间便为煤厂,为京西重要的煤炭集散地,是反映门头沟煤业发展历史的宝贵实物遗存。 天利煤厂旧址大门的砖雕上糊着黄泥,据说是文化大革命时为避免“破四旧”而糊,黄泥下面仍可看出砖雕的精美。

宛平县人民八年抗战为国牺牲烈士纪念碑

 
宛平县人民八年抗战为国牺牲烈士纪念碑,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斋堂村九龙头山上,是1946年宛平县抗日民主政府为宛平县抗日战争牺牲烈士而建的纪念碑。 1946年7月7日,宛平县抗日民主政府为纪念宛平县抗日战争烈士,在斋堂村修建了这座抗战烈士纪念碑。该纪念碑是北京市历史上最早兴建的抗日战争纪念碑,如今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市级德育教育基地。 纪念碑坐北朝南,方形屋檐塔式结构,高8.75米,首层的四面各宽2.2米。底座是正方形,总面积5平方米,高0.4米。全碑着铁灰色,象征着宛平县人民抗日战争的钢铁意志;金黄色的圆形塔顶象征着烈士的功绩与日月同辉;方形碑体象征着宛平县人民一年四季都怀念烈士。 碑楼内四面壁券洞内各嵌一块碑石,共四块碑石。其中,南面的碑石,碑额分两行横刻着“豪气长存,英名千古”双色楷书,正中竖刻着楷书阳文“宛平县人民八年抗战为国牺牲烈士纪念碑”18个大字,两侧竖刻着碑文。其他三面的碑石刻有宛平县各区、村牺牲的烈士的姓名、职务、出生乡里,共记载98个村476位烈士的姓名。纪念碑前方为祭奠广场,碑楼后面是反映抗日战争的青铜浮雕。

灵岳寺

灵岳寺,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灵岳寺村,是一座汉传佛教寺院。灵岳寺是北京地区唯一一处保存较完整的元代以前的木结构寺院。该寺对北京西部的佛教发展发挥过重要影响。
灵岳寺位于斋堂镇以北的白铁山(辽朝称“白贴山”)上,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627年-649年)。五代时期,该寺遭到战乱破坏。辽朝重建,称“白贴山院”。金朝称“灵岳寺”。元朝至元三十年(1293年)、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该寺曾分别获得重修。 房山云居寺的辽代石经作者通理恒策(即通理),早年在灵岳寺的下院宝峰寺出家为僧,后来到云居寺刻经。元朝初年,由于佛道之争,灵岳寺曾被道教占据许多年,最后由元宪宗在1258年下旨将灵岳寺划归佛教,此后灵岳寺进行了长达35年的大规模修缮,形成了如今的建筑格局。 元朝,灵岳寺的寺产多达237处。 过去灵岳寺香火极盛。灵岳寺有许多民间传说。据传,斋堂镇的“斋堂”一名便源于过去香客们到灵岳寺进香住在山脚下而得名,“斋堂”意思是香客们休息之处。灵岳寺西南方向有个村子名叫“马栏村”,东南方向有个村子名叫“火村”,据说马栏是灵岳寺养马之处,这些马为灵岳寺驮运柴粮,火村则是专为香客们提供伙食之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灵岳寺被改作学校使用。后来随着灵岳寺村的衰落,灵岳寺内的学校也停办。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一些影视剧摄制组纷纷来到灵岳寺拍摄。有的摄制组在用灵岳寺当做外景时,导致灵岳寺释迦佛殿内的部分墙皮剥落,并在墙上喷涂了效果色,从而破坏了文物风貌。 2005年大修前,灵岳寺留存的主要建筑为砖砌山门、木结构的天王殿、释迦佛殿及东西配殿。2005年,灵岳寺开始大修,北京市文物局对修缮工程进行拨款。修缮工程分为两期,一期属于抢险修缮,修缮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共计668平方米;二期修缮两厢庑房、配殿、钟楼、鼓楼。全部工程计划在2007年底完工。 建筑 灵岳寺处在白铁山主峰前的平台上,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天王殿、释迦佛殿,两厢是寮房,配殿共18间。院内有古油松一株,山门外有古国槐一株。寺院有院墙。 •山门:灵岳寺南端为山门。 •天王殿:悬山式建筑,殿内原来供奉四大天王、韦陀、接引佛塑像。 •钟楼、鼓楼:山门内两侧有钟楼、鼓楼遗址。 •释迦佛殿:单檐庑殿顶调大脊式建筑,面积100多平方米,檐下双昂五踩斗拱,拱眼壁是彩绘佛像。殿内原来供奉一佛二菩萨像,为柳木雕刻,高将近4米,1954年遭到拆毁。 •碑刻:灵岳寺内现存元朝至元三十年(1293年)《重修灵岳寺记》碑,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灵岳禅林碑记》。 灵岳寺保存了部分元代以前的木结构建筑的格局及特点,比如释迦佛殿中梁架上的托脚(叉手)、释迦佛殿的庑殿顶,都属于典型的元代木结构建筑特点。在2005年开始的修复中,在寺内还发现了若干唐朝、辽朝的建筑构件。 灵岳寺现存的砖砌的山门原来是该寺的第二道门,山门前的那株古国槐当初处在院墙以内。在天王殿和释迦佛殿之间,原来有月台相连接,两殿之间还有一株直径近两米的丁香树。天王殿东、西两侧的钟楼和鼓楼也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被毁,钟楼内的大钟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毁,鼓楼内的直径2米多的大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被毁。天王殿和释迦佛殿的房梁上至今保存有精美的彩绘。
村落 从明朝起,灵岳寺周围便有徐、宋、刘、李4姓人家为灵岳寺务农,最后形成4个小自然村(徐家村、宋家村、刘家村、李家村),统称“灵岳寺村”,受斋堂镇管辖。灵岳寺村围绕着灵岳寺,形成了村中有寺、寺中有村的局面。这4个自然村中,已有两个成为废墟,如今仅存徐家村、刘家村,位于灵岳寺的左、右两侧。 灵岳寺村的衰落始于1980年代。由于有泥石流的威胁,加上自然资源缺乏,村民全靠种地为生,生活艰苦。村内有五口老井,但是仅够人畜饮用,干旱时村内曾断水。1985年,在地方政府的安排下,村民陆续迁至山下的斋堂镇,或者迁往其他村子。村落中的古民居为明末清初的风格,均是山地四合院及三合院。到21世纪初,由于年久失修,到处都是残垣断壁,许多院落已无人居住,村中只有几户人家。2006年时,村中只有唯一一户在村内实际居住的村民,即54岁的徐殿义及其妻子。 灵岳寺所在的斋堂地区是北京市明清古村落最集中的地区。以灵岳寺为中心,周边有爨底下村、灵水村、沿河城村、杨家峪村、灵岳寺村等13个古村落。2006年,斋堂镇党委书记万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将在灵岳寺地区建立一个面积28公顷的核心保护区,灵岳寺地区的整体保护是上述13个古村落保护的一部分,13个古村落正在开展全面的文物普查工作,其后数年内,这13个古村将形成总体保护规划。

落坡岭水库

落坡岭水库是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色树坟乡的水库。附属于下苇甸水电站。 1970年10月动工,于1978年6月竣工,建成落坡岭水库。水库总库存365万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1304平方公里[1]。有大坝、灌溉渠。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19.5米,坝顶长221米,宽4.75米。通过2.4公里长的隧洞输水到下苇甸水电站。2006年6月30日,永定河三家店-落坡岭水库河道综合治理一期主体工程按计划基本完工[2]。

门头沟清真寺

门头沟清真寺,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城子大街,是一座伊斯兰教清真寺。 1980年代,门头沟区有回族穆斯林300多户,散居在三家店、黑山、大台、新桥、木城涧、矿区家属宿舍等地。城子大街的清真寺,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文革中遭到破坏,礼拜殿及其他用房年久失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宗教政策,清真寺恢复开放。1986年成立寺管会。 在北京市及门头沟区宗教事务部门及当地单位支持下,寺管会对寺有房屋14间进行整理,将其中6间作为礼拜大殿、阿訇住房及男、女沐浴室,将其他房屋开设清真餐厅,经营清真食品。1986年9月,清真餐厅开业,1987年总收入24.2万元,利润2.1万元;1988年1月到8月总收入16.2万元,利润1.76万元。当时,清真餐厅靠近门头沟区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城子大街唯一的清真餐厅。1988年,寺管会用清真餐厅上交给清真寺的管理费翻修了清真寺,翻修之后的清真寺建筑面积120平方米,为两层小楼,上层为礼拜殿60平方米,下层为接待室、阿訇住房等等,翻修总投资4万多元,其中寺管会支付3万元,其他1万多元由各单位及穆斯林群众赞助。寺管会还在门头沟区民政局和门头沟乡政府、城子生产队支持下,将1.8亩土地收回作为回民公墓,并且植树百余棵;在回民公墓建办公用房一间,沐浴室三间,建筑面积合计80平米。 1988年9月28日,寺管会为翻修一新的清真寺举行了落成典礼。
 

周自齐墓

周自齐墓,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龙泉镇城子村崇化庄,是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政要周自齐之墓。当地人称周自齐墓为“周家坟儿”。 1981年,周自齐墓被公布为北京市门头沟区文物保护单位。墓地现存石牌坊、华表、石墓丘等。 2012年,鉴于周自齐墓保护力量薄弱,近年来周自齐墓火焰珠、华表等石刻构件曾被盗,门头沟区文物部门乃将周自齐墓前的“石五供”迁移到门头沟区博物馆的后院保管。“石五供”由石祭台及一个香炉、两个花瓶、两个烛台组成,是明清高级墓葬中常见的石刻。周自齐墓的“石五供”高约1米、宽约2米,中间是香炉、两侧各有一尊烛台和花瓶,连体坐在祭台上。 2016年据媒体报道,周自齐墓受到严重破坏。墓园大门损坏生锈,墓园内狼藉,杂草丛生,墙壁、台阶塌陷脱落,墓台栏柱歪倒。 周自齐(1869年11月17日—1923年10月21日),字子廙,祖籍山东省单县,生于广东省潮州府,中国近代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经济学家、实业家。属于交通系。 清同治八年十月十四日(1869年11月17日)出生于广东潮州[2]。其父周镐秀,曾任广东候补巡检,其母是李氏。1886年6月,进入广州同文馆学习,是月其父病逝,全家由伯父周京秀(号绍堂)抚养。1889年广州同文馆毕业,1890年入京师同文馆深造。1894年毕业后在北京总理衙门工作,同年考中光绪甲午顺天乡试副贡。1896年参加中日通商行船条约谈判。同年底被驻美公使伍廷芳奏调,派任驻美公使馆随员,1897年4月随伍廷芳赴美。在驻美公使馆工作期间,曾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哥伦比亚大学学习。1900年任纽约正领事。1902年任驻古巴代办。1903年任驻旧金山总领事,不久又派署驻美二等参赞。1907年7月至1908年3月代理清驻美国、墨西哥、秘鲁、古巴公使。1908年3月回国,在外务部任职。1909年初,署外务部左参议,5月补任左参议,8月署右丞,不久改为署左丞。8月25日,兼任学部丞参上行走、游美学务处总办,主持选拔庚款留美学生,并创办了游美学务处肄业馆(后改名为清华学堂,即清华大学前身)。1911年4月清华学堂正式开学,周自齐任监督(校长)。 1911年11月丁忧期满,由清华学堂监督补原官外务部署左丞,12月迁度支部任副大臣(袁世凯内阁财政次长),仍任游美学务处总办兼清华学堂监督至1912年4月初。1912年3月改任山东都督,1913年1月兼山东民政长。1913年8月任中国银行总裁,9月任交通部总长,12月兼陆军部总长。1914年5月任财政总长兼盐务署督办。1915年4月任农商总长。支持袁世凯称帝,任大典筹备处委员。1916年署财政总长。6月6日,袁世凯病死,7月,与杨度等八人被黎元洪通缉[5],逃入天津英租界,8月在纽约时报发表长篇文章《中国工业化进程综述》,9月去日本。1917年8月回国。1918年2月获大总统冯国璋特赦,任参议院副议长、总统府高等顾问。10月,与熊希龄等24人通电发起“和平期成会”,主张南北言和。12月任北京总统府财政委员会委员长。1920年8月任北京政府财政总长,兼盐务署督办、币制局督办。次年11月,以中国代表团高级顾问身份出席华盛顿会议。 1922年任徐世昌大总统下的国务院总理兼教育总长,6月2日徐世昌辞职,将印信交由国务院摄行大总统职权[6],周自齐等通电表示,将大总统职权交还国会,以国民资格维持一切,听候接收。是日,周自齐等内阁成员发布国务院令,宣告国务院依法摄行大总统职权,并于6月2日至6月11日发布大总统令一百一十余道,任免政府官员,维持政府正常运转,直到6月11日黎元洪复职。后不满直系军阀,退出政界,出游欧美考察实业,回国后拟筹办孔雀电影制片公司。 1923年10月21日,周自齐在北京病逝。葬于今北京市门头沟区周自齐墓。

张家铺天主堂

 
张家铺天主堂,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清水镇张家铺村,是一座天主教堂。 张家铺天主堂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义和团运动中,被斋堂镇川义和团烧毁。当时张家铺天主堂的男女老少教友全被义和团杀害,尸体被扔到山下,历史文献记载这些尸骨现在埋在张家铺天主堂的祭台下面。义和团在血洗张家铺之后,随后便去进攻距离张家铺不远的桑峪村天主堂。张家铺天主堂现存建筑为中华民国初期重建,抗日战争时期遭到日军严重破坏。后来张家铺天主堂停止宗教活动。1985年,张家铺天主堂以“天主教堂”之名被列为北京市门头沟区文物保护单位。

西峰寺 (门头沟)

西峰寺,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永定地区岢罗坨村西沟内的李家峪,是一座汉传佛教寺院。原为戒台寺的下院。 历史西峰寺正南和西北分别与戒台寺、潭柘寺遥对。西峰寺创建年代不详,唐朝时名慧聚寺(又作会聚寺),和当时马鞍山上的戒台寺同名。唐朝、辽朝、金朝、元朝为戒台寺僧人圆寂后的火化处。元朝改称玉泉寺,寺内有胜泉池。
明朝正统元年(1436年),惜薪厂掌厂太监陶容出资重修,正统元年二月(1436年)动工,正统三年六月(1438年)完工。重修之后,该寺山门内为钟楼、鼓楼,其后依次是天王殿,如来宝殿、毗卢殿、后楼。寺院东北角有塔院,原来有唐朝俊公和尚塔、元朝月泉新公和尚塔。山门外有一座石桥,山门外还有石狮一对。明英宗赐寺名“西峰寺”。明朝景泰四年(1453年)、隆庆六年(1572年)分别赐敕谕碑,明令保护西峰寺。景泰四年(1453年)还御赐经卷一藏。重修时,陶容还在西峰寺东南一里处兴建一座茶棚院。自明朝起,西峰寺可以独立开展佛事活动。
明朝时,西峰寺设有祖师堂,供奉西山老祖。西山老祖应为西山地区最早的佛教祖师,奉佛之处当在西峰寺。
清朝乾隆年间的《日下旧闻考·卷一百五·郊垧西十五》记载:
原:自戒坛至西峰寺山门有泉最冽。(《问次斋稿》)臣等谨按:西峰寺明碑四,一无撰人姓名,一翰林院检讨旴江严素撰,皆正统四年立;一礼科给事中王之垣撰,年月已泐,一为助缘人姓名碑。寺后东北塔一,共六层,高三丈许,额曰“鞍山故俊公和尚之塔”,又石幢一,题识云“大都鞍山慧聚禅寺月泉新公长老塔铭并序,大都万寿退隐林泉老人从伦撰,至元二十八年住持山主成璞等建。”俊公塔之北有池,据寺碑是为胜寒池,池左有地藏殿,其修建年月无考。
増:明人重建西峰禅寺碑记:距府城西二舍许,地名李家峪,有古招提遗址,在灌莽中,碑记剥落,无从考其创始之岁月。所可见者唯有两浮图巍然独存,一曰俊公塔,建于唐,一曰月泉新公塔,前元至元辛邜所建。塔旁一池名胜寒池,大旱不枯,东有山曰峰峦,涧水绕其麓,西曰罗睺岭,而六国岭峙其南,松陀岭踞其北。惜乎湮废已久,未有能兴起之者。正统改元,因捐赀市材,自三月创始,至正统三年六月丙辰讫工,赐额曰西峰禅寺,延僧悟达为住持。兹述梗概,以刻于右。
清朝康熙年间,顺义县民妇张李氏及其子张明德、广月、工匠任五等人妖言惑众,谎称张李氏是菩萨转世,号“西峰老祖活佛”,诈骗钱财,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遭官府查获,西峰寺因此衰落。乾隆年间,大学士三宝的寡媳乌佳氏捐款两万两白银,修缮西峰寺并且置办供器。光绪年间,西峰寺已成废寺。 光绪年间,恭亲王奕䜣住在戒台寺“养疾避难”,将西峰寺选定为自己将来的陵寝,但其死后朝廷另赐墓地,故西峰寺的墓地未用上。宣统元年,奕䜣次子载滢死后,被其子溥伟、溥儒葬在西峰寺,兴建地宫,并将原来的茶棚院改建成阳宅。中华民国时期,溥儒携全家在戒台寺居住十余年,在西峰寺北沟留下多处题诗和刻字。中华民国初年,西峰寺仅有一名僧人释兴安看守这座废寺。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西峰寺被改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疗养院。后来改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西峰寺培训中心。不对外开放。 2009年8月8日至10月8日,门头沟区举办西峰寺休闲旅游文化节,是北京市首届旅游山会系列活动之一。 2012年,“西峰寺遗址”被定为北京市门头沟区普查登记文物。 西峰寺现有三进院落,现存山门殿、天王殿及两厢回廊禅房30多间。主要建筑及文物有: •山门殿 •天王殿:天王殿前为第一进院,位于台地上,种植了许多花木。 •如来宝殿:自天王殿旁边可进入第二进院。 •缠柏古藤:如来宝殿前有缠柏古藤。缠柏古藤是一株古藤缠附于一株古柏。古柏胸径40余厘米。古藤据说已有200余岁,直径超过5厘米的干茎有40余条,遮荫面积50余平方米。 •古银杏:位于第二进院正中,周径734厘米,高近40米,遮阴面积大约一亩。这株银杏到21世纪初已有1800多岁,可能是东汉末年种植。古银杏为雌株。其西侧有一株较小的雄株,是其授粉树。有的文献记载,相当长时间内,古银杏曾经依靠两公里外的戒台寺内的银杏雄株授粉。如今古银杏仍然每年结果。1980年一条大枝折断,砸碎树下石碑。 •三块残碑:2003年秋,国土资源部西峰寺培训中心扩建工程完工,在扩建过程中,培训中心将院外的三块残碑移至院内,安置在古银杏前的草坪上。三块碑中,《重建西峰禅寺碑记》、《重建西峰禅寺记》是明朝正统四年(1439年)立,《敕赐西峰寺碑记》是明朝隆庆四年(1570年)或者稍后一两年立。 •溥儒刻字:位于西峰寺院墙外北面约500米处,苛罗坨村的北沟(古名李家峪)。目前已发现石刻7处91字,刻在五块岩石上。每字直径30到160厘米,字体为楷书、行书、草书。刻字有“倚云”、“翛然”、“趺坐岩树间,松下云来往,不闻人语喧,但听钟声响”等等。
此外,西峰寺尚存“西峰寺载洵地宫及享殿”,1981年被定为门头沟区文物保护单位。此处1981年公布为门头沟区文物保护单位,名称为“西峰寺地宫”。[4]2001年门头沟区文化委员会立门头沟区文物保护单位碑,碑上刻“载滢地宫”。2013年门头沟区文化委员会公布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定名为“西峰寺载洵地宫及享殿”。门头沟区文化委员会网站2016年《区级门头沟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统计表》公布为“西峰寺载洵地宫及享殿”。[5]地宫入口位于如来宝殿后面的西北角,如今门上悬挂“清地宫”匾额,门口墙上有“载滢地宫”的门头沟区文物保护单位碑,旁边树有解说牌。地宫于1950年代被打开,后来整修,成为北京市第一座开放的清朝王公贝勒地宫,供国土资源部系统内部参观。地宫坐北朝南,用大块青石砌成券拱,高约5米,进深5米余,宽约6米。棺床和墓室同宽,汉白玉制,进深3米。棺床前为神河,长度与墓室宽度相同,神河上有石板桥。神河内有一泓泉水,过去四季不竭,水深随季节稍有变化,至今水量不减。 西峰寺东南一里处,明朝建有茶棚院,清朝末年改为载滢的祭院,为西峰寺的下院,分为内外两院,布局为清末园林风格。1984年门头沟区博物馆在此对外开放,2004年由此处迁往新馆。 除了上述文物外,西峰寺还发现了崇公和尚塔及地宫。2001年8月24日,门头沟区文物研究所在永定镇岢罗坨村(原门头沟区博物馆西侧台地)发现一处遗址,为一座和尚塔,塔下有地宫,地宫内出土石棺一口。地宫位于地表以下1.5米深,附近散落着塔的覆钵基座、承露盘等等石构件。石基座为圆形,高0.32米,直径0.82米,座身设有壶门开光,其内刻“示寂崇公灵塔”,两侧另有刻字(字迹已无法辨认)。石棺为梯形,下面带座,座下有四方足,座周围雕有云纹,座上有三层叠涩。石棺通长48厘米,座宽30至34厘米,带座高28至44厘米,棺内37厘米长,18至20厘米宽,16至17厘米深。棺盖为长方形,顶部略微为弧形,棺盖头部雕刻成“山”字形,棺身为一整块青石雕刻而成。 西峰寺附近有庞潭古道、西峰寺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
 

二郎庙 (门头沟区)

 
二郎庙,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龙泉镇三家店村,是北京市门头沟区文物保护单位。 《宛署杂记》载,“二郎庙,一在三家店,离城五十里。”此庙建于明朝,坐北朝南,是标准的四合院。后经多次修缮,至今仍保留清朝乾隆年间格局及建筑风格。据说中华民国初年,此庙曾是袁世凯新军办事公署。后来改成小学。1970年代改成居民大杂院。 如今南北大殿保存完好,院内正中卧有两块石碑,一块是光绪十五年的,字迹尚清,一块可能是乾隆年间的修缮碑,损坏严重。据《门头沟文物志》载,后殿供奉娘娘塑像九尊(现已无存),这是在中华民国年间改成供奉娘娘,当时北京人都到妙峰山烧香拜娘娘,门头沟的二郎庙成了妙峰山娘娘庙会的“分会场”。

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

 
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马栏村,现为“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陈列馆”。 门头沟地区属于山区,地势险峻。抗日战争爆发后,门头沟成为平西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1939年1月,萧克等人奉中共中央及军委的命令,宣布成立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萧克任司令员兼政委。挺进军成立以后,在平西、平北、冀东作战,指挥当地军民粉碎了日军多次大扫荡。抗日根据地的人口发展到320万人,建成正规兵团1.6万人,游击队1万余人,还建立了民兵组织,实现了“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开辟平北”的战略。其间,1939年10月,萧克率领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进驻马栏村,至1940年夏,该司令部迁出马栏村。 1997年,马栏村成立了北京市首家由农民集资成立的博物馆“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陈列馆”,这是北京市唯一注册的村级博物馆,馆舍即当年挺进军司令部使用过的四合院。2007年,在该陈列馆开馆10周年暨纪念抗日战争爆发70周年之际,经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支持,马栏村对该陈列馆进行了彻底改造修缮,并且重新布展,提高了展陈水平,同时提高了旅游服务水平。2008年,马栏村抓住该村被列为“北京市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村”和该陈列馆被列为北京市第一批免费开放博物馆的机会,大力整治了陈列馆周边的基础设施。 马栏村建于元朝。在通往该陈列馆的路上,马栏村建设了一条5000米长的街坊路,路面标示着从抗日战争到如今马栏村的历史。路面上用石子铺成“37”的数字,这是马栏村村委会主任在修此路时的创意,从下台阶到此处有3.7米,石子铺成“37”,代表抗日战争在1937年爆发。再向下走的路段有3.9米长,代表1939年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进驻马栏村。路中央有块红石头,代表马栏村村民团结在挺进军周围开展抗日斗争。再向下走40米,路面上相隔不远分散镶嵌着印着五星的钢珠,代表马栏村的40名村民为了抗日战争献出了生命。再向下走58米,代表了1958年马栏村农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该村年产核桃13万斤,鸭梨12万斤,这些成就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肯定,获周恩来总理嘉奖。再走78米,代表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路面的22块煤,代表马栏村有22个煤矿。过去马栏村以产煤炭而著称,但21世纪初,为保护生态环境,马栏村的煤矿陆续关闭,马栏村转变了发展方向,提出以陈列馆为依托,打造红色旅游精品基地,发展特色种植及养殖。 陈列馆即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为一套二进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墙体磨砖对缝,影壁的装饰十分精美,可能是中华民国初年建筑。正房的门上悬挂着萧克题写的“冀热察挺进军驻地”木匾。 陈列馆分为三个展室。正房内为序厅,是当年萧克司令员的指挥部。房间内陈列着萧克曾使用的八仙桌、太师椅、档案柜、马灯、洗脸盆等物品,还有萧克曾经睡过的土炕。墙上挂有抗战指挥图,沙盘上标着司令部的若干旧址。 第一展室的主题是“挺进军的组成和挺进军的足迹”。展室内有一些图片,展柜内摆放着缴获的日本军大衣、马扎、子弹夹、文件夹、木碗等。 第二展室的主题是“英雄的马栏村”。展室采用图片、油画实物表现了马栏村人民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的贡献。这里有以当年马栏村儿童团团员刘恩敏为原型画的儿童团团员查路条的油画。 第三展室的主题是“英雄的马栏村及鱼水情长”。展现了抗日战争期间马栏村涌现的英雄人物。 防空洞是当年挺进军司令部为防止日军轰炸而挖设。防空洞有1米多高,用树棍支撑。如今经过修理,仍然保留有树棍,但洞壁已用水泥糊上。防空洞大约30多米长,连接着两个院子。

永定河文化博物馆

 
门头沟路8号,是北京市第一家流域文化综合博物馆,也是门头沟区的区级博物馆。
永定河文化博物馆的前身是门头沟区博物馆,为北京市第一家区县级地志性综合博物馆。1982年9月筹建,1984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馆址设在西峰寺下院即载滢的祭院内。2004年5月由西峰寺下院的原馆址迁到门头沟路8号的新馆。新馆占地面积5330平方米,建筑面积10120平方米,展厅面积4000余平方米,分为三个展厅,另有会议室、多功能厅、资料阅览室等设施。2008年3月28日起,免费对社会开放。2011年8月正式更名为永定河文化博物馆。 永定河文化博物馆以收藏、研究、展示历史、革命史、民俗文物、自然标本等为主,并传播科学知识、介绍推广科技成果的文化教育机构。永定河文化博物馆设有《平西抗日斗争史展》、《从历史走来的门头沟》两个基本陈列。馆藏文物及标本3400多件。还曾举办《走进新世纪的门头沟图片展》、《华影争艳迎奥运——全国皮影传统流派雕刻精品邀请展》等数十个专题展览。 永定河文化博物馆开展重点文物修复、地方史研究、永定河考察、古籍整理等活动。先后举办“地方生态博物馆建设研讨会”、“全国皮影传统雕刻艺术流派学术研讨会”等会议。创办《永定河文化》、《文博探索》、《文博之友》等学术期刊及小报;编辑出版《北京西派皮影遗珍》、清朝三部《永定河志》等书籍。博物馆还曾为青少年举办《神奇的昆虫帝国——昆虫模型制作》、纸影人制作、皮影表演等活动。 永定河文化博物馆曾获首都文明服务示范窗口、北京市校外先进集体、北京市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中小学生校外大课堂等称号。 2014年时,博物馆院内堆放有32块石碑,其中包括《固山贝子谥惠献福喇塔碑文》等。门头沟区文化委员会人员表示,门头沟区正在筹建碑林,建成后将把这些石碑安置其中,并且修复部分断裂破损的石碑。

雁翅站

雁翅站是丰沙铁路上的一个小火车站。该站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雁翅镇青白口乡境内,距离北京站60公里,沙城站61公里。建于1952年。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上一篇
SketchUp 2017 install Log
下一篇
network test for outlook.office365.com
Loading...
2024-12-1
最新发布
PDF文件下载
2025-4-19
记一次不是很规范的关闭服务器停电维护
2025-4-18
记一次Dell EMC R740 磁盘亮黄灯故障事件报障开单和处理过程(续)
2025-4-18
记一次Dell EMC R740 磁盘亮黄灯故障事件报障开单和处理过程
2025-4-18
拓展坞导致显示器黑屏的全面解决方案
2025-4-17
安全警告:不受信任的服务器证书 由于无法验证证书, Zoom Rooms无法连接到 zoom.com.cn(签发者: DigiCert Global G2 TLS RSA SHA256 2020 CA1,错误代码:5
2025-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