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category
tags
password
icon
红安,原名黄安,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大别山南麓,南临武汉,北接河南,东邻麻城,西接黄陂、大悟,县城距省会武汉80公里,车程1小时左右。全县版土总面积1796平方公里,辖12个乡镇场,396个行政村,人口66.36万人。截止到2014年底2736元以下的贫困人口11.29万元。全县耕地总面积50.05万亩,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也是新一轮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国老区建设示范试点县。红安境内山川秀丽,人杰地灵,曾养育了理学奠基人、北宋时期着名的哲学家程颢、程颐,明代思想家李贽,现代着名的翻译家、文学家叶君健,历史学家冯天瑜,经济学家张培刚等一大批名臣学士。大革命时期,这里打响了黄麻起义第一枪,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三支红军主力。为了中国人民的自由和解放,红安人民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牺牲了14万英雄儿女,在册革命烈士就有22552人,牺牲之重、贡献之大,全国罕见。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诞生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和陈锡联、韩先楚、秦基伟等223位将军,红安因此成为举世闻名的“中国第一将军县”。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领导及省直机关一直十分关心老区的建设与发展,江泽民、李鹏、温家宝李瑞环、乔石、刘华清、吴邦国、贾庆林、习近平、杨汝岱、顾秀莲、张思卿、任建新、钱正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亲临红安视察,给老区人民以亲切的关怀和巨大的鼓舞。
2004年8月,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同志视察红安后,省委决定将红安建设成为全省最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每年来红安接受传统教育的人达50万人次。红安县还是全国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县、全国油料生产百强县、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体育先进县、省级卫生县城、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历史沿革: 1563年,朝廷正式批准建县。割麻城的太平、仙居两乡20里甲(110户为里,里分10甲),黄陂的滠源乡8里甲,黄冈的上中和乡12里甲为新建县所属,定名新安县,不久改为黄安县。1952年9月,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改黄安为红安。隶属:明、清、属黄州府。1914年(民国三年),属江汉道。1927年废道,直属湖北省政府。1932年属湖北省第四行政督察区。1936年,第三、四行政督察区合并为第二行政督察区,属第二行政督察区。1940年1月,第二行政督察区改为湖北省鄂东行署,又属鄂东行署。1945年11月,鄂东行署复改为第二行政督察区,仍属第二行政督察区。1949年4月,属鄂豫边区第三行政区,5月属孝感专区。1952年6月改属黄冈专区,1996年黄冈地区改为黄冈市,红安属黄冈市。
行政区划:红安辖12个乡镇(场),分别为城关镇(面积117.94平方公里,人口136880人)(面积为平方公里,下同),杏花乡(面积166.41、人口56634人)、七里坪镇(面积351.33、人口89915人),华家河镇(面积167.25、人口55529人)、二程镇(面积129.25、人口46565人)、上新集镇(面积85.7、人口39768人)、高桥镇(面积150.06、人口61629人)、觅儿寺镇(面积89.64、人口37065人)、八里湾镇(面积100.6、人口37292人)、太平桥镇(面积75.15、人口29336人)、永佳河镇(面积225.81、人口69706人)、火连畈茶场(面积13.79、人口3274人)。村委会396个,村民小组3814个。人口资源:2005年全县总人口66.3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2.9万人,非农业人口13.46万人。男性34.77万人,女性31.59万人。乡村实有劳动力24.38万人,其中男性13.42万人,女性10.96万。人口密度371人/平方公里,人口寿命71.8岁,老年人口比例5.1%。
自然地理:
位置:红安县位于湖北省东北部,鄂豫两省交界处。地跨东经114°23′—114°49′,北纬30°56′—31°35′之间。东邻麻城,西接黄陂、大悟,南连新洲,北靠河南省新县。县城距湖北省会武汉100公里。地形地貌:地势北高南低,海拔高度一般为200米。东北部为山区,坡度15°—40°,最高点为县北的老君山,海拔840.5米。最低处是南部的太平桥镇与新洲县交界的倒水河畔杜家湾,海拔仅30米。南部多丘陵,坡度5°—20°。河谷平原少,为半山半丘陵地区。山脉:均属大别山支脉,走向自北而南,分布在东、西、北三面。老君山最高,其次为天台山,海拔817米。
气候气温:属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5.7℃,极端最高气温为41.5℃,极端最低气温为-14.5℃(1969年1月31日)。无霜期平均为236.4天;日照雨量:年均总日照为1998.8小时,占可照时数45%。年平降水量为1116.2毫米,夏季降雨量占年总雨量的一半。年平降雪日为8.3天。年平相对湿度77%。主要风向北风,年平均风力3级。
土地资源:全县土地总面积179752.91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0.97%,农用地总面积153036.81公顷,其中:耕地45867.5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5.517%,园地18698.0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402%;林地72254.8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0.197%,所占比例最大;牧草地3427.6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907%;水域15070.1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384%,建设用地总面积8406.61公顷,其中:城镇及独立工矿用地8629.2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807%,交通用地1640.1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913%;水利设施2291.1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277%。未利用地14387.9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004%,构成“六分半山二分半田,一分道路与家园”的土地利用格局。土地利用特点 :(1)土地利用区域差异大,类型多样。红安县地形北高南低,地貌形态复杂多样,光照与雨量分布不同,从北至南为低山——丘陵——岗地——河谷冲积平原的梯状过渡。低山在500米左右,林地、林特产品丰富,是集中的林业基地。农作物以旱地为主,少量水田。中部多丘陵岗地,海拔100~500米,主要以旱地为主,是全县油料主要产区。园地、林地也有较大面积,优质茶叶大都产于该地域,水田也占有一定比重。南部均属河谷冲积平原,海拔在100米以下,是我县粮、棉的主要产区。由于地形地貌的变化,气候雨量等自然条件较优越,土地适宜性较广,因而土地利用类型多样,根据《湖北省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我县土地利用类型分为八个一级类,二十一个二级类,续分了十一个三级类,根据规划分类,分为三个一级类、九个二级类、三十九个三级类。
(2)土地利用程度高,后备土地资源不足。红安县土地开发、利用历史悠久,自然条件、社会条件较优越,土地利用程度也较高。全县土地总面积179752.91公顷,已开发利用的土地面积为165794.85公顷,土地利用率高达91.996%,未利用土地14387.92公顷,仅占土地总面积8.004%,利用率高于全国、全省水平。农业土地生产率也较高。单位面积产量偏低。土地垦殖率为25.4%,高于全国(10.1%)和全省(14.9%)水平。垦殖率较高的主要分布在县中、县西南和县南,县北较低,县东部次之,农业用地率为83.7%,农作物复种指数为233.8%,复种指数较高的主要在县中、县南。后备土地资源不足,未利用地14387.92公顷,仅占全县总面积的8.004%,荒草地和裸土地共6363.5公顷,占未利用地面积的46.4%,不宜垦殖荒草地和不宜垦殖裸土地1083.5公顷,占荒草地、裸土地的7.89%。
(3)土地自然生产力、土地生产力较高。位于北纬30°~31°之间,日照时数近两千小时,太阳幅射总量较大,为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提高产量创造了有利条件。全国典型地区土地资源生产测算表示,武汉地区自然生产力为1207公斤/亩年。全县生产力水平最高的高桥镇是726公斤/亩年,(全省农作物理论产量,早稻为1500公斤/亩年,中稻为1600公斤/亩年,晚稻为1200公斤/亩年,小麦800公斤/亩年)。最高产量也仅占理论产量一半左右,而平均产量不到三分之一,光能利用率不足。土地生产力水平较高,2002年人口密度362人/平方公里,人均占用土地4.14亩,人均产值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土地资源结构,后备土地资源。全县未利用土地资源14387.9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004%,供开发的农业用地共5061.2公顷,可供开发为耕地的1631公顷。田坎3309.1公顷,目前仅只作零星草地利用。石砾地和裸岩4266公顷,除少量可供开采大理石外,在现时技术和交通等条件限制下,大部分难以利用。滩涂508公顷,大都是砂土滩涂,能开发利用的仅200公顷,可养水面除河流外,有8000.0公顷,目前已养面积4405.9公顷,仍有45%未利用。再开发土地资源潜力。全县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已利用的土地有165794.8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91.996%。在农用地内,全县耕地中有中低产田19352.6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42.5%。其中中产田15768.2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14.6%,低产田3584.4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7.9%。林地中,全县低产林面积29080.9公顷,占林地总面积的40.2%,全县低产田面积1240公顷,占园地总面积的6.6%,低产水面3544.8公顷,占水域总面积的23.3%,牧草地中改良草场147公顷,仅占草地总面积4.3%。在建设用地方面,全县城镇建设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潜力也较大。城镇和农村的建筑密度低、用地不紧凑,镇内和村庄内空闲地多。特别是农村居民点缺乏科学规划和管理的约束机构,造成各自为政,单家独户,建新不退旧,一户多基,搬迁向公路两侧发展,占耕地又造成鸡口田、猪口田,致使耕地不能耕种。这部分土地的合理利用对缓解人地矛盾,减少耕地的占用,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
矿产资源:全县共发现矿床和矿化点56处,其中有可开发利用的矿产地21处。主要有萤石、大理石、蛇纹石、花岗岩、硅石、重晶石、金红石、石英石等。萤石,矿品含CaF2量65~90%,品位居全国第一,产品获湖北省和冶金部优质奖。大理石,储量16600万吨,其中能加工成豪华型孔雀绿板材的矿体占70%。花岗岩储量超过1亿吨,色灰黑,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水利资源:大小河流共100条,全长817.7公里,属山丘区间歇性河流。主要河流有倒水、滠水、举水。倒水,自北而南纵贯县境中部,将红安县划分为倒水东、西两个自然区。境内流长102.8公里,流域面积1353.3平方公里。滠水在县西,境内流长27.9公里,流域面积306.7平方公里。举水在县东南部,境内流长5.9公里,流域面积136平方公里。水库:2005年,全县有大、中、小型水库140座,其中大型2座,中型4座,小(一)型23座,小 (二)型111座,总库容6.2亿立方米,有效库容4亿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48.77万亩。
主要物产
农作物:产品以稻谷、小麦、花生为大宗,茶叶、油菜、棉花占有相当比例,红苕、豆类等杂粮以及芝麻、水果、板栗等经济作物亦有种植。2009年,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52.14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86.5万亩,总产量31583万公斤。小麦产量2451万公斤、稻谷26841万公斤、油菜籽2551万公斤、花生7204万公斤(其中地膜花生3244万公斤)、茶叶125万公斤、棉花291万公斤、红苕657万公斤。
动植物:主要家养动物有:猪、牛、羊、兔、鸡、鸭等,2009年,出栏肥猪280130头,年末牲猪存栏225970头、牛存栏108415头、羊出栏14054只,存栏13830只、兔产量6334只、鸡166万只、鸭35.6万只。野生动物有49科、99种(其中有稀少的北豹、北狐、野猪、银环蛇等);野生植物有木本80科、115属、267种、草本54科、150种。主要有用材树种、经济树种、园林绿化树种、竹类、中草药、牧草等,优势的树种有松、杉、木乐等;中药材盛产桔梗、金银花、夏枯球、白术等;成片草场25万余亩,主要分布在县北和县中部。
水产品:鱼类境内品种有8目、12科、48种,其中以鲤形目、鲤鱼科的31种为主。青、草、鲢、鳙、鲤、鲫、鳊等经济鱼类的年产量,占鱼类总产的75%~90%,其中又以鲢鱼的产量居首。小水产常见的有龟、鳖、螃蟹、虾、黄鳝、泥鳅、背角无齿蚌、乌螺、方环螺等,龟、鳖、鳝是红安的名特产。水生经济植物有莲藕、菱、荸荠、蒲草等。
主要土特产品: 花生(红安是省花生生产基地,国家花生基地县。有6种优良品种在全国推广。红安花生的特点:粒小、特香脆、出油率高,誉满全国,产量居全省第一),红苕(外白内红,味柔和淡甜爽口)、绿豆粑(传统美食,外焦内软,椒咸味美,油而不腻,味香爽口)。珍珠花菜(柔和、清香)、煨葫芦(民间名菜,味近玉兰片)、荆芥(食叶、味鲜嫩柔和清香),绿豆丸子(味美可口,蔬松香甜,别具风味)。
主要工业产品有:卷烟、娃哈哈系列饮料、花生系列制品(花生酱、花生糖等10多种)、食用植物油、水泥、机 床、塑钢制品、化肥等。
风景名胜
红安文物胜迹多,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6处,其中属国家级的有七里坪革命遗址群(重点保护单位20处)、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省级重点保护单位3处:董必武同志旧居、黄安县苏维埃政府、双城塔;县级重点保护单位72处。红安,先后被中共湖北省委、国防部和共青团中央命名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和“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省内有近百个单位在红安挂牌,设立传统教育基地,每年来红安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游览者50余万人。
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 位于城关镇(县城),面积约1平方公里,由牌坊、纪念碑、烈士祠、烈士纪念馆、烈士墓、骨灰堂和园林等组成,园内建筑古朴典雅,绿色琉璃瓦顶盖,掩映于苍松翠柏之中,鸟语花香,四季如春,登上锞子山可眺望县城全景。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馆 位于烈士陵园内,建筑面积2463平方米。馆房为古典庭院式结构,长廊环绕,飞檐碧瓦。馆内设序厅和8个陈列室、1个画室,江泽民、李鹏、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该馆题词,内陈设着230名着名烈士(其中省军级27名、地师级78名,县团级72名、被中央军委授予军事家的3名)的事迹简介,以及烈士遗物、照片、诗抄和雕塑等。红安县革命博物馆 位于烈士陵园内,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为庭院式整体结构建筑。馆内设序幕厅和6个展室,主要陈列着新民主主义时期红安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斗争历史,同时反映了土地革命时期的鄂豫皖苏区和抗日战争时期的鄂豫边区的重大事件,以及徐向前、李先念、刘伯承、邓小平等在红安地区的革命活动。共展出文物177件,文物和人物照片229张,以及图表和绘画等。
董必武纪念馆: 位于烈士陵园内,占地面积5834.5平方米,建筑面积1370平方米,是座具有民族风格的仿古建筑物,由主展室、东西展室、电影报告室和庭院组成,共展出图片456幅、文物272件,收藏文物1581件。
李先念纪念馆: 位于烈士陵园内,与董必武纪念馆对应,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28平方米,是座依山就势的庭院建筑,序厅和4个展室有庑廊相连。馆内共展出图片253幅、文物130件,另收藏文物60余件。
七里坪革命遗址群: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有黄麻起义遗址、长胜街革命遗址群、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鄂豫皖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红四方面军诞生地等20处。长胜街长380米,保持了大革命时期的原貌,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银行、黄安县苏维埃经济公社、列宁市扬殷街遗迹等一批遗迹、遗址都集中在这条街上。
双城塔: 在七里坪南3公里的周家墩。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徐寿辉部将邹普胜(当地人,后为太师)据此,建此塔。塔高35米,13层,形态美观,气势凝重。塔内有阶盘旋至顶,眺望四周,远山近水,尽收眼底。
吴氏祠: 在八里湾东北5公里的陡山村,建于1763年,前后三幢,廊庑相连,院、廊、门、厅、栏、梁、窗、脊、或彩绘神话,或陶塑禽兽,或木刻山川景物,其中的“武汉三镇”和“金鼠戏葡萄”等尤为珍贵。
红军洞: 位于七里坪东4.5公里的鸡公寨半山腰上,洞口高1米、宽2.8米,洞内宽3米、深4米、高2米,可容20余人。洞前怪石罗列,荆棘丛生,红二十五军长征后,留下的红军游击队常居此洞,“红军洞”由此得名。
自然景点: 天台山, 位于县城北40公里的鄂豫两省交界处。主峰高817米,奇峰突起,山形似台,环周皆石,峭立如壁,势若接天。拾级而上,有了心关、坐忘台、留月岩等十景。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李贽的《夜宿天台》,赞美了天台山的绮丽风光。诗曰:“缥缈高台起暮秋,壮心无奈忽同游。水从霄汉分荆楚,山尽中原见豫州;明月三更谁共醉,朔风初动不堪留。朝来云雨千峰闭,恍惚仙人在上头。整个天台山区,林木葱郁,风景如画,春天幽谷兰草流香,满山杜鹃如火;秋季,金菊红枫,争奇斗艳。山麓,烟宝地水库碧波荡漾,山间,五座水电站参差座落其间,有水渠蜿蜒相连,入夜,无数明珠洒落在浓绿丛中,煞是美丽,这里年均气温12.4℃~14.0℃,且平均每上升100米温度降低0.5~0.6℃,是理想的“避暑山庄”。
九焰山(又名黄杨寨): 位于县北鄂豫两省交界处,主峰海拔770.5米。山上有寨,立4门,寨墙已毁,西门尚存。从西门沿人行道至东门的大岭,以山脊分水为与河南省新县的交界线。明耿定向《天台胜纪》称“黄杨寨,以岩多黄杨,故名。周回峭壁,亦如台。上平旷,可田,可池”。《湖北通志》记载:“宋端平、嘉熙间,淮西兵扰,土人结寨,常活十万人。元末兵乱,有黄杨者聚众据此,曰黄杨寨”。东半山有止止洞,相传有僧号“止止”者隐居于此,故名。洞可客40余人。左右壁分别刻有隆庆壬申耿子颐题“止止洞”和“凝神”等字。1934年11月,中共鄂东北道委曾隐蔽于此洞指挥战斗。九焰山四周群山环绕,巍峨壮丽,让人领略到大山深处的清新静谧,大别山风情的自然风光。
似马重峦: 离县城南沿公路行4公里许,一峰独秀,怪石嵯峨,屹立路左,叫似马山,因其山形似马而得名。由山下攀登约百米,有一东北向的大石壁,其下横裂一缝,如斧劈然,可侧身蹑足而入,约七八米始出。缝中正午方见日光,明李贽名之曰“一线天”。巨石上刻有“天马行空”4字,为水竹山人周思久题。巨壁左右有石壁并立,左壁刻有“驾风鞭霆”,为耿定向题。右壁上刻有“枕石栖云”,款识姓名不可辩认。更右有小石壁,上刻有“吼狮”2字。各石壁上字大如斗,笔力劲拔。由石壁间蜿蜒而上,约30米至山巅,平广约亩许,曰“云台”。台上石奇形怪状,柱而立者叫“系马桩”,方而正者叫“上马石”,平而坦者叫“仙人床”。以山形似马,俗传有仙人于台上乘马飞去,神奇故事村人至今犹在传说。山麓原有洞龙书院,明李贽所着《焚书》、《藏书》、《续藏书》半脱稿于此,其址已毁。
老君山: 位于县北鄂豫两省交界处,是县内第一高山,海拔840.5米。据明弘治《黄州府志》记载:“世传老君曾炼丹于此,上有药臼石”,故名老君山。东北与天台山对峙,南有小老君山、大兴寨等。四周群山环绕,巍峨壮丽,森木茂密,道路崎岖,峡谷纵横,地势险要,有水帘洞等游览胜迹。在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是红军和新四军的重要依托和据点。
五云山 :位于县城东南8公里,海拔338.7米。原名五名山,传说在明代以前,有5个秀才中举后在此山顶修庙堂,因此,当地人把该山称为五名山。明嘉靖中(1544年左右)知府周思久游于此,将五名山改为五云山。山顶原有7级塔,称五云层塔。塔前有庙数十间,此处的天窝书院为耿定向、耿定理兄弟讲学之所,李贽亦寓此着作《焚书》、《藏书》和《续藏书》。庙、塔、书院均毁,旧址尚存。原来山上锦峰秀岭,苍翠如画,登峰远眺,苍山云海,尽收眼底,为明、清时代的“黄安八景”之一。
黄安县”重定向至此。关于其他用法,请见“黄安县 (消歧义)”。
红安县原名黄安县,与麻城市同为黄麻起义的起义地点,是中国共产党红四方面军的发源地,中共建国后为表彰其在共产革命战争中作出的贡献而改名为红安县,寓意“鲜血染红的土地”,红安县在战争年代共出现超过14万的中共烈士,现红安烈士陵园的烈士墙上刻着烈士的名字。
红安县因其在战争中出现的223位中共将军,被称作“中国第一将军县”。
目录
历史[编辑]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由麻城、黄冈、黄陂三县析置“黄安县”。以“地方安谧,生民安妥”之意得名。
1927年爆发了黄麻起义,1931年12月红四方面军夺取县城后,改为“红安”。
1947年复置“黄安县”。1949年属孝感专区。
1952年因纪念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于此创建(红安是大别山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又改为“红安县”,素有“将军县”之称[1],属黄冈专区。
1970年属黄冈地区。1995年属黄冈市至今。
地理[编辑]
名人[编辑]
拥有北宋著名哲学家程颢、程颐(有典故“程门立雪”出于此二人),政治家和军事家李先念,政治家董必武,明代思想家李贽,现代著名的世界级翻译家、文学家叶君健,历史学家冯天瑜,经济学家张培刚、胡代光等一大批名臣学士。
- 李先念:(1909年6月23日-1992年6月21日)乳名全伢,号克念,湖北省黄安县詹店镇(今红安县)人,木匠出身,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指挥领导工作,参与过长征、西路军西征。前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继刘少奇后第三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 董必武:(1886年3月5日-1975年4月2日)原名贤琮,又名用威,字洁畲,号壁伍。生于湖北省黄安县城关镇人(今红安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主要领导人之一,曾经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委员。
将帅谱[编辑]
- 王建安(1907-1980)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 陈锡联(1915-1999)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 周纯全(1905-1985)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 郭天民(1905-1970)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6年进入黄埔军校学习。1927年参加广州起义。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 韩先楚(1913-1986)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 王近山(1915-1978)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 刘飞 (1905-1984)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原名刘松清。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 刘昌毅(1914-1999)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原名刘昌义。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 李天焕(1912-1986)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 张天云(1913-1980)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 张仁初(1909-1969)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7年参加中国工农革命军。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 胡奇才(1914-1997)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 秦基伟(1914-1997)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 徐深吉(1910-2000)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 徐斌洲(1912-1996)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 詹才芳(1907-1992)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 马忠全(1914-1995)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 甘思和(1915-1988)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 卢燕秋(1912-1964)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 刘福胜(1914-1994)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 李世焱(1909-1990)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 李定灼(1914-1987)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9年参加共产革命。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 吴振挺(1916-1994)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 何德庆(1916-1993)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 邹国厚(1908-1999)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后编入中国工农红军。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 张天恕(1913-1985)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 张竭诚(1917-2001)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 陈美藻(1914-1989)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 罗厚福(1909-1975)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9年参加本地赤卫队。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 金世柏(1908-2000)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 周世忠(1918-1992)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 郑国仲(1913-1992)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 胡正平(1915-1994)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 赵鹤亭(1914-1990)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 秦光远(1913-2002)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 耿锡祥(1909-1990)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后编入中国工农红军。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 袁克服(1907-1982)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9年参加黄麻起义,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 徐绍华(1910-1978)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原名徐光。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 韩卫民(1903-1981)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 程启文(1915-1994)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 程悦长(1911-1961)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 程儒珍(1900-1963)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参加了黄麻起义。1929年参加红军。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 谢正荣(1918-1977)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 熊应堂(1911-1996)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 黎锡福(1909-1976)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 戴克林(1913-1990)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原名戴道驹。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 戴克明(1915-1986)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9年加入红军。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 谢富治(1909-1972)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一九八〇年被开除中共党籍。
- 江腾蛟: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一九七三年被开除中共党籍、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
- 王诚汉: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 詹少联: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 涂锡道: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 殷国洪: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 贺健: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 闵学胜: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 况玉纯: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 汪运祖: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 罗应怀: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 江波: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8年参加游击队,次年编入中国工农红军。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 张志勇: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 陈炎清: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行政区划[编辑]
交通[编辑]
教育[编辑]
中学
- 红安县第一中学:位于城关镇,毗邻红安烈士陵园。
- 红安县第二中学:位于城关镇。
- 红安县第三中学:位于城关镇。
- 红安县第四中学:位于城关镇。
- 红安县第五中学:位于城关镇,原为张家塆中学。
- 红安县大赵家高中:位于二程镇。
- 红安县八里高中:位于八里镇。
- 红安县七里高中:位于七里坪镇。
- 红安县实验中学:位于城关镇。
- 红安县大金中学: 位于觅儿寺镇,取名自其所属的大金乡。
- 红安县马井中学:位于太平桥镇。
- 红安县城关镇中学:位于城关镇。
- 红安县詹店中学:位于高桥镇。
- 红安县职教中心:位于城关镇。
- 红安县赵河中学:位于华河镇。
小学
- 红安县实验小学:即红安县第一小学,位于城关镇。
- 红安县第二小学:位于城关镇。
- 红安县将军城小学:位于城关镇,在倒水河东侧岸边,风景幽美。
- 红安县城南小学:位于城关镇。
私立学校
- 红安县育才中学:位于城关镇。
- 红安县外国语学校:位于城关镇。
- 红安县光明学校:位于城关镇。
旅游景点[编辑]
- 红安烈士陵园:主要由牌坊、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烈士祠、骨灰堂、董必武纪念馆、李先念纪念馆、黄麻城义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烈士纪念馆、烈士墓和园林等部分组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面积约1平方公里。
- 红安影视城:电视剧铁血红安的拍摄地点,位于红安县城区南郊的驷马山上。
- 七里坪革命遗址群:这里有黄麻起义遗址、长胜街革命遗址群、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鄂豫皖特区革命军委会旧址、红四方面军诞生地等20处。
- 双城塔:在七里坪南3公里的周家墩。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徐寿辉部将邹普胜据此,建此塔。
- 吴氏祠:在八里湾东北5公里的陡山村,建于1763年,前后三幢,廊庑相连,院、廊、门、厅、栏、梁、窗、脊、或彩绘神话,或陶塑禽兽,或木刻山川景物,其中的“武汉三镇”和“金鼠戏葡萄”等尤为珍贵。
- 红军洞:位于七里坪东4.5公里的鸡公寨半山腰上,洞口高1米、宽2.8米,洞内宽3米、深4米、高2米,可容20余人。洞前怪石罗列,荆棘丛生,红二十军长征后,红军游击队常居此洞。
- 天台山(红安):位于县城北40公里的鄂豫两省交界处。主峰高817米,奇峰突起,山形似台,环周皆石,峭立如壁,势若接天。拾级而上,有了心关、坐忘台、留月岩等十景。
- 九焰山:又名黄杨寨,位于县北鄂豫两省交界处,主峰海拔770.5米。山上有寨,立4门,寨墙已毁,西门尚存。
- 龙王湖:位于觅儿寺镇北边,占地3800余亩,其中水域面积1000亩。
- 大金山:海拔216,位于觅儿寺镇,是觅儿寺镇境内最高山峰,觅儿寺镇的大金乡取名自此。
- 小金山:位于八里镇,与大金山相望。
- 尚古山:位于觅儿寺镇。
- 红界山:黄陂县分界山,现于武汉市黄陂区分界山
非物质文化遗产[编辑]
- 红安绣花鞋
- 革命歌谣:小小红(黄)安,真不简单,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
特产[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1. ^ 揭秘中国“将军第一县”——红安. [2011-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2. ^ 2022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红安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22-10-31 (中文(中国大陆)).
外部链接[编辑]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