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国柱:难以抵达又难以离开的乡村
Original 徐倩影 新生活方式研究院 2023-02-17 19:16 Posted on 广东
《城岭》是一份关于中国当下急速城市化的视觉文献。
过去10年,艺术家郭国柱辗转浙江、广东、江西、河南、河北、甘肃等地,拍摄了201个已经荒弃的村落。他说:“《城岭》项目的开始,是一个很自我的意识驱使,很自然,是希望用纪实性的镜头语言,保存一段正在发生的历史。”
过去30年,全国各地的一些自然村渐渐消失。当大批农村劳动力离开农村,涌进城市,被留下的孩子和老人也正在因教育和养老等因素,渐渐离开故乡,离开土地。1982年,郭国柱出生于泉州市永春县仙夹镇龙美村,他也曾奋力希望离开农村,然而,当开始思考要不要在城市买房时,他陷入了短暂的慌张与挣扎。
2022年12月底,郭国柱的个展“消失的主体”在上海BA艺术中心开展。展出的作品没有传统的名字,没有地点,统一的绿色调,照片的注解只是一行经纬度。面对荒村中的物与人,或许,只有在被主观文字的注解影响下,视觉的情绪力量才会真正触达内心。当我们站在时间与空间的外围,置身于作品的未来,会陷入更为自我的思考。当我们给一张照片赋予了过去和未来,也就发现了其意义所在。
《流园》No.83(120°56′E 28°3′N)荒村里的土地庙。| 图源受访者
出发前,郭国柱很少去想象一个村子被遗弃是何种状态。
2022年5月,因为各地疫情政策的不同,郭国柱取消了前往西藏、新疆的计划,临时改去了山西和河南。他想再去山西省运城市绛县大交镇北坂村看看。3年前,因为山里没有信号,导航又出错,后来发给提供线索的朋友确认,郭国柱才知道自己走错了,去了邻村的小庙村。
选在夏天拍摄,是基于一位摄影师对于季节性情绪的考虑。郭国柱说,视觉呈现中,夏天是一年四季中情绪稳定的季节,植物的叶子处于比较平稳的绿色,既不是春天满是生发力量的嫩绿,也不是秋天的悲凉或冬天的萧瑟。
“10年前,我拍摄的第一个荒村是位于浙江嵊泗列岛的枸杞岛,绿色的爬山虎肆意生长,爬满了屋子,逐渐淹没了整个村庄,独特而壮观。现在,那里已经变成了一个绿野仙踪式的网红打卡地。”当郭国柱成为一个闯入者,进入荒废的村庄,他很少遇见动物,这儿也没有想象中惊险,只是进村的路比较难走。他说有一次去河南封门村,没有公路,往返步行8.5小时。为了确保安全,他早上出发,傍晚返回。
进入北坂村的山路被冲毁了,坑洼难行,好在他车技不错,勉勉强强开进了村里。郭国柱一般会用经纬度记录——北坂村111°49′46″E,35°35′38″N。
《遗物》No.29 斯大林的肖像被村民遗留在柴火房。| 图源受访者
他说,这样做的原因在于,一方面,荒村的名字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被遗弃太久后,会自然而然从地图上消失,现代导航系统也很难找到;另一方面,这样可以减少村子与村子之间地域、文化等方面的比较。毕竟,看到野山猪窝村和北坂村,人们会有一种基于文字内容的主观臆断。他希望人们观看这份视觉档案时,就像回看过去的历史事件,它将成为一份相对详实、客观的历史资料。
石墙瓦房、半人高的杂草、肆意蔓延的树枝……进入北坂村后,郭国柱遇见了一位中年男人,攀谈后得知,对方是本村村民,也是位守林人。他们聊了关于村里的历史、搬离的原因、村民们的去处,以及他为什么离开后,又再次返回。“北坂村有500多年历史,村里曾经有一所学校,学生还不少,但因为交通不便,后来村里的人慢慢出走了。现在,整个村庄就剩下这位守林人,还有两位年事已高的老人在农忙季节进村耕种,他们平时住镇上。守林是他的职业,也能在闲暇时间亲近土地,他平时骑着摩托车往返于县城和村子。”
在《城岭》中,我们偶尔会看到一些人物肖像,和北坂村的守林人一样,他们都是不愿离开村子的人。浙江一个荒村(120°54′E,29°75′N)里的老人因为舍不得几株香榧树,一直没有下山;山西(111°50′E,35°3′N)的一对老夫妻每年秋天回来采柏树籽去卖,那年柏树籽每斤市价4毛,他们两人每天大约能采300斤;云南(98°51′E,26°26′N)的一位老先生因为全民脱贫进城后没办法适应城里的生活,又回到了农村的时候老宅子已经被拆掉,他搭一个棚子住,养了几头猪。
伴随着城市化、市场经济,年轻人的谋生手段变得多元,乡村的土地对年轻人的束缚力越来越弱,再加上乡村交通不便、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的不足,村民们为了更好的生活不得不抛弃土地,迁出村庄,进入城市。
《流园》No.1(122°82′E 30°72′N)浙江嵊泗列岛之枸杞岛,荒废的105栋房子被爬山虎包裹起来,如今是一个绿野仙踪式的著名景点。| 图源受访者
对于背井离乡的农村人,祖屋旧宅、树木老路都是熟悉的记忆。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蔡榨街前楼村王家都,原住村民20余户,现在只有一位75岁老人偶尔回村耕作;山西省忻州市神池县窝铺沟村,100多位村民都陆续搬迁下山脱贫了,余下住户还在牧羊;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北流市六麻镇端寨村九岗岭组,村里只剩3位老人……在郭国柱的微博里,我们看到了大量关于荒村的线索提供者。他们表达思乡情,也阐述着关于荒村的思考。乡村从来不是浪漫的“桃花源”,农村的内部充满了复杂情愫。
为了获得更多的荒村信息,郭国柱会认真回复每一条留言与私信。
“2008年我在厦门工作,那年25岁,父母与我开始商讨要不要在城市买房。我从小生活在农村,父母也都是农民,如果我在厦门买房,他们可能要倾其所有凑首付,自己需要用未来30年的时间工作,偿还高额的贷款。只是想想,都很焦虑不安。”郭国柱说服了妻子,父母、亲戚决定不买房了,至于未来会不会后悔,其实他并不笃定。他希望把钱花在更值得的方面,比如去旅游、学习、买艺术品,等等,他告诉长辈应该把钱花在“投资自己”的事情上。
拍摄《流园》项目,是解答郭国柱内心困惑的方式。“城市化到底带来什么?为什么会陷入‘城中有套房轻松搞定丈母娘’的状态?我希望通过作品回应遇到的现实问题。用一个或者一组作品总结和思考。”郭国柱说,疫情的三年,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城市中年轻人的压力,有些人的梦想正在破灭,有些人开始重新思考买房的意义,有些人开始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当城市中的房子不再具备持续的升值作用,回归到原本的居住属性后,年轻人纷纷开始重新选择。
《流园》No.346(118°40′E 29°53′N)曾被誉为“徽州布达拉宫”的乡村,如今人去楼空,但随着文旅开发,或许能再度兴盛。| 图源受访者
郭国柱曾经在采访中解释过《城岭》的作品逻辑,他说那是从城市化的大历史背景(《流园》),进入转化时期的人际关系(《堂前间》),再详细到个人内心(《遗物》)的一个渐入过程。他说自己也在逐渐且缓慢地进入主角的内心世界,就像我们的成长过程一样。
《流园》拍摄的是城市化中农民所遗弃的村落,随着时间推移,它们将被自然所消化并重新归还给大地。《堂前间》描绘的是农村家庭中平日接待乡里亲朋、年终团聚的重要场所——它也是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组成的熟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品中有还未被撕下来的红双喜、极具年代感的年画,以及满墙的奖状。《遗物》中都是那些被主人遗弃的物品——枯萎的树枝、白色的搪瓷杯、被散落在沙发上的一寸旧照、一台上世纪80年代非常“拉风”的废旧收音机。三个系列从生活细节到生活场景,从不同角度记录荒村内的景象。
约翰·伯格在《另一种讲述的方式》中写到,被拍事件的影像,当它们作为照片呈现出来时,也是文化建构的一部分。它隶属于一种特殊的社会情势,隶属于摄影师的生活,也隶属于一场争论,或者一个实验、对世界的一种解释方式、一本书、一张报纸、一次展览,等等。
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郭国柱的作品,有人会质疑他为什么做这件事,一部分自然村必然会被荒废;也有人误以为他在歌颂乡愁,可是农村确实有很多陋习。他说:“我在做的是尽量保持客观的创作,不褒扬城市,不缅怀农村,在这个急速城市化的历程中,我作为一个亲历者,只是想通过自己的镜头,为当下的快速城市化做一份视觉文档。”
《流园》No.563(101°40′E 32°54′N)四川阿坝地区无人居住的村庄。| 图源受访者
伴随《城岭》项目的进行,郭国柱探索到一种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每年5月到10月工作,入秋后开始洗照片、整理资料……日子过得慢而舒适。他在厦门租房子住,每个周末驱车90分钟回到祖宅,看电影、听音乐、看书,反正他自己觉得很舒服。他觉得自己现在的生活状况算比较幸运,倒不是自己能力有多好,而是因为父母、妻子没有希望自己赚多少钱。
2014年,郭国柱彻底放弃在厦门买房的计划,决定回家翻建祖宅,一修就是三年。
当他重新回到村里,他说,别人眼里他是一个游手好闲、无所事事,整天开个破车,三天两头回到村里的人。熟人社会会支撑村民之间的温暖养分,也会存在一些束缚。就比如,他去读大学的时候,邻居就会送一些鸡蛋、零食,甚至一些生活用品,让他带到学校。比如,“像我家对面有一个年轻人,他在90年代跟女朋友到我们村的时候,在进村的山路上拍了一些比较亲热的照片,大家一直把他当作一个流氓来看待”。再比如,他回去翻建祖宅的时候,亲戚和邻居们都会在建房子的时候,做出很多奇怪的干涉。
不得不说,在一个基于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所组成的熟人社会关系中,我们一边享受温情,一边消化其中的矛盾。郭国柱说,自己直到进入城市,才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村庄是一个看起来闭塞,却紧密相连的共同体,拥有强大的内部道德结构和文化根基。
《流园》No.617(111°49′E 35°37′N)山西荒村里两千余年的老槐树。| 图源受访者
“听我的初中老师说,镇里的初中人数在逐年减少,我当年上初中时一个年级有180人,现在一个年级只有25个人。”对于大多数农村年轻人,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好的教育资源,就需要在县城或者城市买房,解决孩子的学籍问题。郭国柱说自己之所以没在厦门买房却也解决了孩子的就学问题,只是因为他和太太本科毕业时来厦门就业能转厦门户口。
“在我拍摄的荒村里,很多都是学校首先被荒废掉,所以人们就需要到城市里去买一个房子来解决孩子的上学问题。”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数据,近40年来,中国农村小学数量不断减少,其减少的原因有政策、人口、教师水平等多种原因。不可否认的是农村学校不如城镇学校,这是事实。
在农村,除了孩子的教育问题,还有老人的养老问题。郭国柱遇见过一些返回荒村的老人,相比城市的便利生活,他们更习惯熟人关系的交往,喜欢去田间地头溜达,打发沉默无趣的日子,在村里,他们的日子会更自在。他觉得,老人的心理健康也需要被关注。
郭国柱在上高中之前,一直生活在龙美村,他极度担心自己以后只能待在村里。走出去,是他和大部分农村年轻人的愿望。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20年《社会蓝皮书》指出:乡村振兴规划落地见效,城镇化水平跨过60%的门槛。按国际标准,一个国家的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就意味着已经基本实现城镇化,初步完成从乡村社会到城市社会的转型,进入城市社会时代。
郭国柱说:“城镇主要从事工业生产,是农产品的消耗体,当城镇人口过高时,回到农村做农产品生产,一定有利可图。但是,知识分子回乡创业远比想象中困难,一方面是如何融入那个熟人社会,另一方面是如何搭建从种植到销售的产业链。”
《流园》No.440(110°9′E 22°42′N)即便村庄被废弃了,宗族祠堂还是会得以日常维护。| 图源受访者
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城市化非常具有中国特色——进可攻,退可守。所谓在城市混不下去可以回到农村,看似轻巧,但在每一个具体的家庭里,都是一个个扎心的现实问题。
其实,当代的农业生产需要具备非常科学的底层逻辑,从土地培育到选种种植、灌溉技术、杀虫方式等,从农业生产到农产品销售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
近年来,伴随着“乡村振兴”的发展,“返乡潮”成为一种很主流的声音。很多艺术家、建筑师、策展人都加入其中,大众可以看到的事实是乡村变美丽了,一个又一个网红打卡点出现,成为城市人去消费乡村的载体。新建的美术馆、书店、景点等都满足着游客的需求,但是它们并非村民们所需要的,他们不会因此留在村子里,还是会继续出去打工。
郭国柱说:“用一个理想主义去营造浪漫的乡村情感,很煽情,但是最后变成一个乡村的情感消费,却无法解决真正的乡村问题。”要发展乡村振兴,需要创造更多的回乡条件,比如就业机会、创业机遇,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学籍与户籍问题,如此,乡村和城市的流转才会相对自由,但是目前这些并没有解决。
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发布,显示乡村人口减少约1.6亿人,人口占比达36.11%。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朱启臻曾在“乡知乡见”中写到,留住农村人才,需要缩小城乡之间在经济、就业、保障以及教育等多维度的差距,从而实现该问题的系统解决。
《城岭》项目还没结束,接下来郭国柱会前往西藏、新疆、东北三省、海南岛等地,完成这份关于城市化大浪潮下被荒废乡村的视觉文献。
作者 徐倩影
814404976@qq.com
排版
王怡晴
运营
李靖越
监制
罗屿
新生活方式研究院
《新周刊》旗下生活方式研究院
396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People who liked this content also liked
二十四节气遇上沙画什么样?华春莹、汪文斌转发点赞这份中国式浪漫!
21世纪英文报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OK
- 内容质量低
- 不看此公众号
众多知名演员给他当配角!为啥?
中国新闻社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OK
- 内容质量低
- 不看此公众号
封也骂,放也骂,你们是有病吗?
象甲美食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OK
- 内容质量低
- 不看此公众号
Scan to Follow
Loading...